【青鸟计划】2025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感悟(一)

2025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感悟












为进一步助力“双招双引”、服务大学生就业,推动引才和就业关口前移,加强与沂水籍省内外高校学子的联系对接,为优秀大学生搭建走进沂水、了解沂水、建设沂水的平台,在这个暑假,团县委开展了“青鸟计划”2025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青鸟学子们已陆续在岗位实践一段时间了, 现在,快跟着小编去看看青鸟学子们的风采叭~


图片


风采展示












刘美淇.jpg

姓名:刘美淇

实践单位:共青团沂水县委

学校:曲阜师范大学

专业:新闻学


图片


实习已接近尾声,这一个月的岗位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这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日子里,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基层工作的日常运行,也在一次次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我有幸参与了“沂蒙颂”红色文化展馆现场教育活动的跟拍任务,通过镜头记录展馆内学习的全过程,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沂蒙精神的内涵,也坚定了我为沂水县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此外,我还参与了“‘沂’起Yeah生活”青年夜校活动的宣传工作,负责推文撰写与视频剪辑。在创作过程中,我积极融入自己的创意想法,力求通过更具吸引力的形式提升夜校活动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新媒体运营能力,也让我体会到宣传工作的艺术性与挑战性。在团县委的组织下,我还参加了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培训,系统学习了心肺复苏、正确使用AED等实用技能。同时,我也加入了文明出行志愿者队伍,在交通高峰期协助交警进行文明劝导,聚焦“一盔一带”等交通安全隐患,用实际行动守护市民的出行安全……

感谢“青鸟计划”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成长的平台,让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拓宽视野。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责任与不易,也更坚定了我不断学习、持续进步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行动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战立杰.png


图片
战立杰2.png

姓名:战立杰

实践单位:院东头镇人民政府党建办

学校:青岛大学      

专业:自动化 


图片


以前路过镇政府大院,总觉得里面的工作离百姓很远,这次亲身参与才发现,这里的工作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办公室里键盘的敲击声从未间断,同事们整理党员档案时逐字核对,讨论方案时反复斟酌为的就是让工作更精准,让人民更安心,让党更放心。而在这里,我印象里手写记录、人工统计的老办法,如今却已悄悄变了样,党员信息存在电子档案里,搜索名字就能调出所有资料;村里开党员会时,在外务工的党员通过视频连线参与,红色的党旗在屏幕两端同时飘扬。这些变化或许不大,却让我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加速度”。

家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每天十里的上班路也不再枯燥无味的,路边的风景向我诉说着家乡的新面貌,儿时坑洼不平的裂缝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油柏路,路边的老房子刷上了整洁的白墙,墙上不再是斑驳的广告,而是醒目的党建标语和便民服务电话。而这片沂蒙山区的灵秀之地无时无刻不以一种更新颖的方式吸引着我,下班之余,我都会游走与院东头的各个景区,革命根据地等,感受院东头镇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总想着用专业知识在党建办做点什么。于是我想到了Excel,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数据,因此我尝试着用VLOOKUP匹配数据,用一些简单函数进行计算,可以帮同事们分担些数据处理压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能极大的提高效率,也让我明白:专业知识不必追求多复杂,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帮助到人民群众的,就是最好的应用。

以前总觉得“助力家乡发展”是很宏大的事,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每一次认真核对的信息里,每一个方便工作的小改进里,每一次倾听群众需求的耐心里。未来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这个夏天的感悟:家乡的变化不是等来的,是无数人用实干拼出来的;而我们年轻人能做的,就是把学到的本事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这片土地因我们的努力,多一分温暖,多一分力量。














宋鹏2.png

姓名:宋鹏

实践单位:沂水县消防救援大队

学校:湖南农业大学

专业:安全工程 


图片


2025年的盛夏,我以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子的身份回到家乡山东临沂沂水县,通过"青鸟计划"加入县消防救援大队实习。当专业理论遇上火线实践,当青春目光重新审视故土,我看到的不仅是家乡面貌的焕新,更触摸到了沂水县城在安全维度上的深层蜕变。这场与家乡的"安全对话",让我的专业认知与乡土情感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在消防救援大队的日常工作中,我参与了全县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拿着检测仪器走进一栋栋新建住宅时,专业视角让我注意到家乡建筑安全标准的显著提升。不同于传统砖混结构,现在新建小区普遍采用阻燃材料,防火分区设置合理,智能烟感系统全覆盖。更令我惊讶的是社区微型消防站的普及率——几乎每个小区都配备了专业消防器材和受过培训的志愿消防员。这种"安全基因"的植入,让城市肌理在长高变密的同时,抗风险能力也在同步增强。

在消防救援大队实习期间,我不仅参与了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排查、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等工作,还见证了家乡安全教育的创新实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华书店夏令营的小朋友们来队参观。他们好奇地触摸消防器械,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惊叹于消防员宿舍的整齐划一,更被荣誉室里满满的奖状和奖杯所震撼。这些孩子或许还不完全理解“安全工程”的专业含义,但这次体验无疑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安全意识的种子。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安全防线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全民参与。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正是家乡安全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次午饭时间。大家刚端起碗筷,警铃骤然响起——“西市场发生火情!”短短十几秒内,消防员们丢下饭碗,飞奔冲向车库。我愣在原地,只听见引擎轰鸣,消防车已呼啸而出。等他们回来时,饭菜早已凉透,但没人抱怨,只是默默加热后继续吃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安全防线”,正是由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铸就的。

在参与防汛应急演练时,我注意到家乡的应急体系已实现"数字化转身"。无人机巡查、大数据预警、可视化调度,这些曾经只在课本上见过的技术,如今在家乡的应急指挥中心变成了日常工具。更可贵的是,县里建立了"安全网格员"制度,将专业救援力量与基层治理网络无缝衔接。这种立体化安全网络的构建,彰显着家乡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站在消防办公楼的楼顶眺望县城全景,我突然理解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家乡的楼变高了、路变宽了、夜景变亮了,但更本质的变化是安全红线的不断筑牢。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这次实习让我跳出书本,看到了安全科学的现实生命力。我期待将专业知识化作守护家乡的力量,让安全成为这片土地最坚实的底色——因为真正的家乡振兴,必定是安全发展同频共振的韧性生长。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让我深刻体会到,安全不仅是发展的基石,更是民生幸福的保障。每一次巡查、每一项预案的制定,都让我感受到责任之重。未来,我愿以所学回馈家乡,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体系贡献力量,让每一个角落都沐浴在安全的阳光下。













林凡欣1.png
林凡欣2.png

姓名:林凡欣

实践单位:沂水县四十里堡镇老干部办公室

学校: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专业:机械系化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


图片


作为青鸟学子,在沂水县四十里老干部办公室的实习,像一把钥匙,让我既读懂了老一辈人的奉献密码,也看清了机械专业与家乡发展的连接脉络。那些泛黄的工作日记、磨亮的调研工具,藏着沂水从“土坷垃”到“金窝窝”的蜕变密码,更让我明白:青春的坐标,应当刻在故乡的土地上。

在这次精神洗礼中,我学到了扎根与坚守的力量。 老干部们身上那股“把事当事干”的较真劲儿,无论是整理几十年前的工作档案时的细致,还是为群众解决难题时的执着,都让我明白:任何岗位的价值,都源于对责任的坚守。实习中,我帮着维护单位的办公设备、整理老旧档案,看着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为人民服务”,真切体会到“奉献”不是空话,而是日复一日的踏实付出。

在实习期间一位曾参与农机厂建设的老党员告诉我,当年为了让拖拉机适应山地地形,他们带着扳手、游标卡尺在田埂上蹲了一个月,硬是把履带宽度改了三厘米。“机械是死的,人是活的,得让机器跟着乡亲们的需求转。”这句话像颗钉子,钉进了我心里。实习时,我跟着杜主任整理农机发展档案,帮乡镇维修站检修老式脱粒机,看着这些“老伙计”仍在田埂间运转,突然懂了:机械的价值从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能弯腰接上泥土的温度。

这些年,沂水的变化看得见:万亩果园用上了自动喷灌设备,小型加工厂引进了数控车床,但老干部们的“操心”从未停过。主任们带我走访时,常听到果农说“智能设备好是好,坏了没人修”,看到小作坊老板对着精密图纸犯愁。这让我猛然惊醒:机械专业的“用武之地”,不在遥远的实验室,而在故乡这些“卡脖子”的地方。我学的CAD绘图、自动化控制、设备故障诊断,不正是为了让智能农机真正“扎根”山地,让小工厂也能玩转精密制造。

青鸟归巢,带回的不应只有翅膀上的风光,更该有反哺的能量。老一辈用锄头、扳手丈量过故乡的尺寸,如今该轮到我们用精密的图纸、智能的程序,为沂水画下更精准的发展坐标。以匠心打磨技术,以初心服务乡邻,这或许就是我们机械学子对“助力家乡”最实在的注解——让每一颗螺丝钉,都拧在故乡需要的地方;让每一次齿轮的转动,都向着更蓬勃的明天。带着在老干部身上学到的担当与热忱,回到沂水,用技术为家乡的产业升级添份力,让机械专业的价值,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为家乡发展贡献 自己的力量。以匠心致乡心,以青春赴山海。













王婷2.png


图片
王婷1.png

姓名:王婷

实践单位:许家湖镇党委

学校:山东工商学院

专业:法学   


图片


驻村扶贫办的窗台上,那盆乡亲们送来的太阳花又开了。看着案头从“脱贫攻坚档案”换成“乡村振兴台账”,忽然惊觉,法学专业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读懂家乡变迁的独特视角——那些藏在条文背后的进步,比新建的楼房更触动人心。 

初踏这片土地时,我总以为法律是高悬的标尺,要用精准的条文丈量乡村的每一步。直到在整理村规民约修订记录时发现,五年间,“不许”“禁止”的字眼少了,“鼓励”“引导”的表述多了;“罚款五十元”的简单规定,变成了“由村理事会调解”的柔性条款。这细微的变化像一把钥匙,让我忽然明白:法治的进步从不是强行植入,而是像太阳花一样,顺着乡土的肌理自然生长。当法律不再是“外来的约束”,而成为“自己的约定”,这种内化于心的规则意识,才是家乡最深刻的蜕变。

实习中常被一种温柔的力量打动。过去翻阅扶贫档案,看到的多是“干部帮办”的记录;如今的台账里,“群众自办”的痕迹越来越清晰。从“等着别人来解决”到“主动学着自己办”,从“怕惹麻烦不敢问”到“拿着政策来咨询”,乡亲们对待法律的态度,早已从“敬而远之”变成了“习以为常”。这种转变无关轰轰烈烈的事件,就藏在办事时主动索要“流程单”的细节里,在谈论“签合同要公证”的语气中,在孩子们说“老师教我们要守法”的童声里。原来,真正的发展不是外在的改变,而是人们内心对“规则”的认同与坚守。

作为学法的青年,我渐渐懂得“助力家乡”的深层含义。它不必是惊天动地的举措,或许只是把《乡村振兴促进法》里的“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变成乡亲们看得懂的“有事找法律顾问”;只是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化作田间地头能听懂的“地要种好,手续要办清”。当专业知识能顺着乡音流淌,当法律条文能接上泥土的温度,我们便成了连接“法理”与“乡情”的桥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参与,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离别的脚步近了,我把标注着“常用法条”的手册留在了办公室。纸页会陈旧,但那些被点亮的法治意识,那些悄然生长的规则观念,已成为家乡振兴最坚实的土壤。原来,所谓成长,是我们从家乡汲取养分;所谓反哺,是用所学让这片土地长出更坚韧的根。而这,便是我们青鸟学子对家乡最绵长的牵挂,最深厚的助力。



图片
NEXT



排版|青鸟学子刘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