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费县探沂镇:深耕家训育文明 引领新风润乡里

深耕家训育文明

 引领新风润乡里


      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千年文脉,巷陌炊烟里浸润着家风温情。费县探沂镇北徕庄铺村深入推进“好家风 +”建设试点,让“铁脚板”踩热乡土,用“家常菜”炖出真情,借“童声语”播撒种子,将散落民间的家训故事转化为文明实践的生动教材,让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如春雨般浸润乡村肌理。


穿行巷陌传新风 家训故事育文明

微信图片_2025-08-12_111145_007

      北徕庄铺村组织30名“铁脚板”志愿者,手持民情日记本,穿梭于田间地头、巷陌庭院,他们每月向村民宣传惠民政策的同时,又通过拉家常收集家族传承的家风家训故事。“陈大爷家的‘耕读传家’、李婶家的‘和睦邻里’,这些口头传承的家风故事,都是我们走访的‘宝藏’”志愿者王大姐说。截至目前,团队已累计收集整理家训100余条。收集到的家训并非束之高阁,而是通过二次加工,成为村民喜闻乐见的宣讲内容。在银杏树下的“家常会”上,志愿者陈大姐结合走访经历,讲述本村“好儿子”陈士山照顾瘫痪婆婆十年的故事,并引出刘家“孝为先,勤持家”的家训,引发在场村民共鸣。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每周不定时的上演,让抽象的家风变得可触可感。



幸福食堂传家训 实践新风入家常

微信图片_2025-08-12_111346_297

      “今天要表扬刘婶家,儿媳在外打工,她主动帮忙带孙子,还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在最近一次“幸福叙餐日”上,村党支部书记颜冉的开场白引来阵阵掌声。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北徕庄铺村“幸福食堂”的常态。食堂里,志愿者们站在前面分享村里的好家风故事,餐桌前,村民们围坐一起,讨论着“婆媳互敬”“邻里互助”的暖心小事。“以前觉得家风是‘别人家的事’,现在发现,给儿子打扫卫生照顾孙子、帮加班邻居临时看看孩子,都是家风的体现。”村民郭大娘感慨道。这种“用餐+分享”的模式,让家风教育从“说教式”转向“浸润式”,真正做到了“群众讲、群众看、群众学”。



“儿童之家”传新声 家风古韵育新苗

      北徕庄铺村进一步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在“儿童之家”开设“家风大讲堂”,设立“家训图书角”,精选《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中华经典家训》等书籍,供孩子们阅读分享,构建“学、讲、传”立体化家风教育体系。组织村内教师、社工、大学生等“能人”组成宣讲团,以《朱子家训》《三字经》等经典名著为教材,通过“故事化解读+场景化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爸爸妈妈让你们光盘,就是对祖训的传承!”志愿者王老师结合生活场景的讲解,让孩子们听得入神。课后,孩子们化身“家风小使者”,将所学故事讲给父母,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良性循环。今年已组织活动4场,130多名孩子参与活动。


      如今的北徕庄铺村,家训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 “铁脚板”日记本里的鲜活故事,是“幸福食堂”餐桌上的温暖对话,是“儿童之家”传出的朗朗童声。探沂镇正以这样的创新实践,让“好家风+”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同频共振中,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答卷。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