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最美第一书记|柏山村黄传华:赤忱培热土 勠力谋振兴


柏山村产业园区建设前期,黄传华(左)在工地吃午饭 


黄传华走访慰问村内的贫困户 

  由负债累累的软弱涣散村,摇身一变为全镇前列的幸福村,沂水县沙沟镇柏山村渐渐展露的美丽容颜,成为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派驻柏山村第一书记黄传华守土担责、辛勤耕耘的最好注解。强化组织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弘扬文明新风,柏山村按下发展“快进键”,开启振兴新征程。

  “多亏你来我们村,让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俺们怎么感谢你!”这是村民们常对黄传华说的话。“不用感谢我,是党的政策好,组织派谁来都会努力带领大家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黄传华的心里话,也是“第一书记”们的共同心声。

  夯实基层基础 

  当好党建工作“指导员” 

  村“两委”班子会议怎么开?主题党日活动如何开展?驻村之后,面对柏山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队伍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黄传华从推进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入手,以身作则、示范带动,推动各项党务、村务活动有序开展。

  “第一书记就像一块磁铁,只有抓牢抓实基层党建工作,才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黄传华说,他坚持以“抓党建促振兴”为目标,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载体,不断强化组织引领的功能,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围绕提升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黄传华结合实际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督促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和“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同时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及时发现和培育后备人才。目前,已成功发展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培育后备干部5名。

  此外,黄传华通过党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运作,让每一名党员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精耕细作。他坚持率先垂范,示范推动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提高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认可度。

  随着投资80万元、建筑面积51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柏山村党员活动阵地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场所一应俱全,村内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党员群众也更有自豪感与归属感。“以前我们村在全镇66个村综合考核排名中经常倒数,去年升到了第六名,村党支部还被镇里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呢。”71岁的老党员赵金秀骄傲地说。

  筑起“连心路” 

  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黄传华清晰记得自己刚到柏山村时的情景——车子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车后飞扬起大片沙尘。下车后没走几步,鞋子已沾满厚厚的浮土。整个村庄没有一条水泥路,排水设施也极不完善。

  “以前一到下雨天,处处泥泞不堪,接送孩子上学就成了‘老大难’。”村党支部书记于新法说,村里的土路让村民们苦不堪言,但由于缺乏集体资金,修路之事便一再搁置。

  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黄传华先把道路规划提上了办事日程。他多方奔走争取资金,基本天天“泡”在工程一线监督质量与进度。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15000平方米的“户户通”水泥路面顺利完工,并配套完成排水沟7千米。2019年开春,连接村庄与田间的9000平方米生产路也硬化完成。

  黄传华与村“两委”班子积极配合,继续对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七改”、“五化”工程。投资50万元,打深水井6眼,铺设管道4000米。投资35万元,建设了2处三角公园,一处文体广场,粉刷墙壁3万平方米,美化墙绘80处。投资100万元,栽植绿化树木3000多株,公共场所绿化1.2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

  在全面改善村居环境的基础上,黄传华还注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创建“双美村庄”引领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以及“义诊”、“文艺汇演”、“科普宣传”等志愿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柏山村首次举办全民参与的“爱心一日捐”活动,黄传华带头捐款500元,全村当日捐款8600元。“我们村去年被评为‘县级美丽乡村’,并且在争创‘市级美丽乡村’。”黄传华欣慰地说。

  绿叶子变“金叶子” 

  产业发展跑出致富“加速度” 

  2019年盛夏时节,柏山村新栽种的300亩烤烟生机盎然、长势喜人。微风吹过,起伏的烟叶犹如一片绿海。

  柏山村原本是经济薄弱村,村集体已欠债三十多万。在深入摸清村情的基础上,黄传华与村“两委”班子多次探讨,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上下足了功夫。了解并调查到村里曾有种植烤烟的历史,且土壤适合烟叶生长发展后,黄传华燃起了产业振兴的“第一把火”。

  烤烟是农村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实现老百姓增收的有效途径。黄传华多方协调政策、筹措资金,流转村内土地300亩,投资80万元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成立合作社,确保村民增收150万元、集体年增收5万元以上。投资80万元建设高标准大棚10个,投资60万元新建烤房15支,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投资50万元,打深水井6眼,提供饮用自来水和农田灌溉服务,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以上。

  看到产业园区良好的发展态势,贫困户王永云主动来到园区打工。“黄书记这么关心照顾我们,怎么好意思坐家里等着靠着。我现在一年能赚一万多元,还是自己劳动得来的踏实。”村里像王永云一样的贫困户,都靠着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走上了致富路。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黄传华充分挖掘村庄现有资源,增加村增减挂项目地10亩,集体增收130余万元;通过“三资”清理,清理出40亩承包地,集体增收2.5万元。入村以来,黄传华累计协调投入各类资金1136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19.5万元。其中派出单位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直接投入资金262.5万元,协调各类资金873.5万元。

  舍小家顾大家 

  倾心倾力倾真情的第一书记 

  今年春节前夕,柏山村于庆富一家坐在维修改造好的砖瓦房前晒太阳。“老于,过年好啊!”黄传华拎着米面油前来慰问走访,为全村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群众送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听到熟悉的问候声,于庆富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以前可太受罪了,多亏党的政策好,俺们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于庆富说。一年前,他们老两口挤在年久失修的破土房里,墙皮剥落,屋顶漏雨。看着居住在危房中的13户困难户,黄传华寝食难安,他多方联系协调资金40余万元,对危房进行改造重建。看到贫困户一个接一个住进了干净明亮的新房子,黄传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衡量下派工作是否有成效,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获得了多少实惠。黄传华把柏山村放在心上,也把心“种”在了村里。

  2018年10月底,村里土地流转工作到了紧要关头,黄传华已连续两周没能回家。直到表哥打来电话,他才知道老家80岁的父亲腿疼的厉害,却怕影响儿子工作一直隐瞒着。“由于长期骨髓炎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加之年龄偏大骨头脆弱造成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陪父亲在医院做完检查,医生的话让黄传华心疼不已。可由于事务繁忙,他在父亲术后没多久便紧急回到工作岗位。谁知仅过了一天,他突然接到家人电话,说老人病情危重。等他急匆匆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离开人世,父子俩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安丧后第三天,黄传华忍住悲痛回到村里继续忙碌,没向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责任与担当,信任与期盼,是黄传华在这方热土默默耕耘的最大动力。希望的种子播撒入土,承载着柏山村的梦想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临报融媒记者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