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骆承远、周怀仁

  为沂蒙水利奉献四十载 谱写一曲至真的“水缘情怀”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骆承远

  河在城中走,城在岸边长,碧波美如画。今天的绿水青山,离不开老一辈勤劳勇敢的沂蒙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整山治水,改造山河的无私付出,今年85岁的老一代水利人骆承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解放后与沂蒙水利共成长的建设者,参与过治淮第一仗——导沭整沂工程的建设,参与过沂蒙老区跋山、许家崖两大水库的勘探、规划和设计,为确保沂蒙大地江河安澜做出了一个水利人应有的贡献。骆承远生于1934年,1951年参加工作,在水利系统工作了44年,荣获过“治淮事业献身35年”称号,作为首届“沂蒙水利奖章”的获得者,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老水利人,听他讲述起沂蒙水利的故事。

  “我的老家是郯城县马头镇,生在沂河边,长在沂河边,吃着沂河水长大,对这条母亲河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骆承远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很是激动,孩童时父亲讲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是加深了他对“水”的感情。1951年识字班毕业后的骆承远放弃教师工作,义无反顾地加入“治水”队伍。

  1951年是骆承远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这也正是导沭整沂工程第一期开工的年份,这一年他22岁。1946年鲁东南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鲁南、苏北严重洪涝灾害非常关切。骆承远告诉记者,当时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水。”一场涝灾来了,就是颗粒无收,这对于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尤其是沂蒙革命老区来说,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把“水害”变为“水利”,成为当时所有水利人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整个导沭整沂工程历时5年,千千万万民工、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我很荣幸是其中一员。”骆承远感慨地说,看到现在沂河两岸的碧波盎然,还会时常想起刚解放时沂河两岸的破败不堪。5年的导沭整沂工程中,骆承远先后参与完成了沂河、沭河支流包含汤河、燕子河、南涑河、柳青河、两城河等30多条支流的防洪排涝工作。

  1963年,是骆承远参加工作的第12个年头,这一年,他又赶上了沂蒙山区另一项重大工程——跋山、许家崖两大水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工作。

  “劳动大军千千万,安营扎寨在跋山。英雄立下钢铁志,誓把沂河拦腰斩。不怕天寒地又冻,人人干劲冲破天。”雄劲的诗行,描述出了那个年代像骆承远这样的老一代水利人建设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的壮丽场景。

  那个年代没有精密仪器,实地勘测量都是用老百姓发明的土办法,靠脚步去丈量,用手工去计算。“白天在野外实地勘探,晚上回去熬夜计算测量数据,‘通过一粗、二细、三标准’的三步走,做出第一手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骆承远回忆起当时的工作仍然很认真,整个上世纪60年代,老水利人骆承远一共实地勘测了150余处小型水库坝址,参与了多处治坡、治沟工程工作。

  采访中,85岁的老水利人骆承远虽然语速很慢,但说起水利工作却还是思路清晰。他讲的一个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1961年,他和同事去当时的费县做“吃水调查”,每到一个村,当地的村民都特别热情,晚上睡觉时,村党支部书记嫌大队里的被子不干净,会去村民家里给他们借新被子盖。骆承远解释说,那个年代人畜吃水非常困难,能有地区水利局的人来关心他们的吃水问题,当地村民非常感动。

  “也就是这件事,更让我明白了一个水利人身上的责任和使命。”骆承远加重了语气对记者说,作为沂蒙老区的孩子,能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在艰苦的年代参与关系到全沂蒙人民生活的水利事业,很是自豪,工作中,能有“10分的力气,绝不会使9分半的力气”。

  如今,正是有骆承远这样的一代代水利人前仆后继、艰苦奋斗,才让我们可以漫步在沂河岸边,尽享两岸风景。

    临报融媒记者 张国蕊

  脚步量过蒙山沂水 只为百万农田变粮仓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周怀仁

  在30年的水利工作中,周怀仁走遍了全市的大小河流、沟渠、村庄,亲自勘测、设计、施工较大项目50余项,组织参加了“长虹岭会战”“临东农田建设会战”等7次大型工程,只为了全市(原县级临沂市)6万亩涝洼地的解除,让120多万亩农田变成沂蒙大粮仓。

  周怀仁,生于1939年2月,1956年参加工作,195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临沂市河东区人。历任临沂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临沂市(县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农村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我在水利上工作了30年,全市(原县级)1034个村,最少的我去过3次,多数都是步行去的。”面对记者,周怀仁如是说。

  1957年,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周怀仁奉命修筑祊河北岸河堤,从设计、测量到安排施工,周怀仁边干边学边思考,虽然是第一次独立工作,但是聪明好学和勇于钻研的他圆满完成了任务。此后一直到担任水利局局长,在近30年的工作中,他走遍了全市的大小河流、沟渠、村庄及农田,参加勘测、设计、施工较大项目50余项,以副指挥的身份组织参加了“长虹岭会战”“临东农田建设会战”等7次大型工程。

  说起水利施工,80多岁的周怀仁依然滔滔不绝。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柳青河开挖、汤河取直、战山河会战、长虹岭会战、临东农田会战、梁子沟疏浚、临沂城祊河沂河右岸堤坊加固,作为主要负责人,大小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聊起被誉为“沂蒙十大工程之一”的长虹岭会战时,周怀仁介绍说,1977年7月,他正在原临沂县与郯城县交会处查看河道,接到电话让到原地区农科所开会,为了赶时间,他脚蹬“沂蒙大凉鞋”在路边拦车去会场,如果不是遇到熟人,差点被司机拒载。到会场后,周怀仁跟随原临沂县委书记于湘去沂水、莒县、沂南、临沂等地查看场地,调度会议上率先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力地推进了工程进展。

  为了进一步解决临沂的防洪、排涝问题,从1959年到1981年,周怀仁设计、主持开挖修整排水沟渠近60公里,在当时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铁锹、镐钎、小推车甚至扁担编筐就是主要工具。周怀仁跟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用双手彻底解决了临沂县周围的防洪、排涝问题。

  周怀仁对记者说,水利不仅要排涝抗险,还要抗旱救灾。1981年6月下旬,临沂遭遇特大干旱,沂河东20万亩水稻急待插秧。为解燃眉之急,周怀仁到岸堤水库了解到水库还有3000多万立方米的水,因为放水洞前86米引水渠被泥沙淤积放不出水,淤泥足有两米多深,工程量达2000多立方米,请示领导同意后,紧急抽调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原太平公社民工350人,按照每小时倒班工作强度,不到两昼夜彻底清除泥沙,确保了20万亩水稻的正常放水插秧。

  在近30年的水利工作中,爱学习好钻研的周怀仁跟同事们一起,也做了很多技术革新,为水利工程建设解决了很多切实难题。1965年,周怀仁根据自己的设想构思与刘述学等人共同研制了螺杆式转轴闸门,此设备开关轻巧、灵活、方便,在全县十余处节制闸上使用并获得好评,多地派人来学习。周怀仁主导在修建大岗东、李石河西等双曲拱大桥的基础上,成功地把钢筋混凝土拱肋改用素混凝土预制块拼成拱肋,节省了钢材,免用大型吊装设备。1974年,率先在原汤河公社的大坊坞等地建成了节水节地地下管道灌溉工程。1976年,在原相公公社的东朱团村进行了更节水省地的管道喷灌试点工程,取得成功。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周怀仁的大脑成了临沂水利的驱动器,他能在汛期根据降雨量,判断出哪些区域可能积水受涝;灌溉时,根据跋山水库或岸堤水库放水的流量,估算出水到葛沟、茶山、小埠东拦河坝的大体时间。因为常年的走路丈量,周怀仁把临沂地图深深印在了脑海,被誉为临沂市的“活地图”。

  正是基于这位沂蒙汉子一颗红心为水利的奋斗精神,1984年,他服从组织安排离开水利局时,水利局已下设7个灌溉管理所,各乡镇都配有水利站,水利制修厂、打井队也都运营红火,各灌溉站也通了电话,水利通讯网络畅通,确保了防汛抗旱顺利进行,全市水利一盘棋的局面已经形成。

  临报融媒记者 王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