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描绘沂蒙乡村时代画卷 党建+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

  

蒙阴县旧寨乡北楼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争相绽放的非洲菊

  

坚持“一村一策 一村一品”,以“特色产业”带动助推乡村振兴。图为游客在费县胡阳镇吉山村采摘西红柿。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工作,结合实施“头雁工程”,提高合作社带头人管理运营能力。

  

蒙阴县垛庄镇蒙河村蜜桃丰收

  

莒南县道口镇赫马岭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夏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出的美好蓝图,面对广大群众对农村发展的美好期待,基层党组织必须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以实际行动引领乡村振兴。农村改革发展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梯次递进、持续发展的过程。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在全面夯实农村党建的基础上,把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与合作社建设相搭接,走出一条以基层党组织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增收致富的“党建+合作社”乡村振兴新路子,交出一份“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的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党建引领 以“组织振兴”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干净整洁的道路、古朴典雅的民居,村民脸上挂满笑容……随着我市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推进,许多村庄已改头换面,展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产业更旺了、村庄更美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针对少数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依托“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工作,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着力激发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双增收”。

  走进蒙阴县旧寨乡北楼村,光洁平整的沥青路面,整齐完备的配套设施,村容村貌和多年前相比焕然一新。在北楼村,不光环境好,村民的“腰包”也比以前丰厚多了。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北楼村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走出了一条适合“乡情”的振兴路。

  北楼村北靠腾龙崮、南邻梓河,面积5500亩,共567户1898人,党员51名。近年来,通过村合作社与产业园共建,合奏了一首乡村振兴富民曲。“现在都提倡乡村振兴,你看看我们村,猪圈、草垛、柴堆早都没了,干净卫生,跟公园似的,真好!”村民赵圣恩高兴地说。

  在北楼村党支部书记宋汉相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这些年来,北楼村党支部特别注重“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努力打造了一个公信力高、思想觉悟高、执行力强、富有创新力的班子,班子综合素质和组织力不断提升,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更高了。

  “村党支部人不多,但特别团结,而且从心里想着我们,所以大家都愿意听党支部的。看着这些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北楼村发展得一年比一年好,我们打心里高兴。”说起村党支部,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环境是一方面,更要有经济基础,村集体和村民没钱可不行。北楼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考察,决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种植产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产业基础,党支部牵头领办成立了“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蒙阴县迎仙果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设了迎仙桥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非洲菊、草莓等经济作物,每年可实现村集体收入40万元。

  “我们希望通过抓点带面,让产业兴起来。”宋汉相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富起来,在党支部带领下,村集体大胆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束缚,精心设计打造了集欢乐采摘、科普教育、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儿童乐园。在园区内建设了科普馆、红色田间课堂、省级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其中,红色田间课堂设置了LED显示屏、电脑、音箱、空调等设施、可同时容纳150人进行培训教学,真正将技术培训设到了田间地头。2019年,村党支部引进了山东崮尊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建设了世外桃源田园综合体,并联合吕家庄子村、向阳峪村、杏山子村成立了蒙阴追梦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抱团发展。目前,2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500万元果业局精品示范园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栽植蜜桃、油杏共计3.6万平方米,预计年收入50万-80万元。

  通过多种措施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民赵尊顺由于家人有病导致家庭贫困,后来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他来到示范园区上班。“得感谢村党支部,要不是他们领着大家创办这些项目,我就得上外地去打工了,还没法照顾家里。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在这里干,挣得比外面多。”党支部牵头领办的这些项目,既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收入,令村民们兴奋不已;随着这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双增收”。

  为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近年来,北楼村还建设了3个文化广场、组建了2个文化剧团,定期举办文娱活动及演出,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素质,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还大大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如今在北楼村,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头雁”领路

  小小村庄迎蝶变

  8年前,兰陵县向城镇徐皇路村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穷村、乱村,村集体负债,群众收入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是当时该村的一个真实写照。

  如今,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康楼,一张张灿烂绽放的笑脸,都让人感受到了徐皇路村的盎然生机。2011年,该村党支部着眼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领办成立了佰盟专业种植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实现村集体、群众的增收致富。2018年村集体收入3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6万元。

  这场华丽的“蝶变”,背后是徐皇路村党组织一心为民勇担当,是村党支部书记徐振东作为“领头雁”坚持不懈的实干。“说实话,那时候,村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是首要任务。”提起当时,徐振东仍记忆犹新。

  徐振东以前在上海从事蔬菜销售生意,专门给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约供货,2011年经驻沪流动党员党委动员回家参选担任徐皇路村党支部书记。“我觉得基层要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每一个党员的作用,让每个党员牢记初心,实干在前。”徐振东告诉记者。

  当选支部书记以后,徐振东和村“两委”成员从群众最期盼的道路问题入手,通过发动党员和经商在外的成功人士捐款筹资等方式改善村庄设施条件,打通主要干道、修建沟渠、建设桥梁、栽植绿化苗木,户户通修到了每家每户,解决了祖辈“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外出问题,增强了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凭借修路给大家带来的激情,徐振东还带领村“两委”成员及党员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革命旧址等方式,不断提升村“两委”班子的领导水平和党员整体素质,党支部组织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

  推动党支部领办佰盟蔬菜产销合作社,成立了佰盟现代菜产业园,流转土地3000亩、投资1.12亿元建设温室大棚;积极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等新型种植模式,全面实行“五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配备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积极对接上海市场,努力拓展上海的净菜加工和配送服务项目,主动占领中高端蔬菜市场,先后同法国埃顿酒店、美国通用磨坊、上海虹桥机场及多个大中型超市建立蔬菜订单销售渠道。经过近几年发展,如今佰盟蔬菜基地已成为兰陵县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庄、近万亩蔬菜产业。

  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时代楷模”、兰陵县委常委(挂职)、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经过19年的持续奋斗,带领全村人民将一个“脏乱穷差”的后进村,打造成了全国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兰陵县芦柞镇圩子村南下创业者魏麟放下自家的企业,临危受命成为圩子村党总支书记,5年时间,他带领村民将一个“村集体无经济收入、村庄没有统一规划”的软弱涣散村,变成了产业强、环境美的幸福村,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深刻诠释了“头雁效应”。

  “助推乡村振兴,关键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队伍。对各级组织部门来讲,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核心任务就是要在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上下功夫,培养千千万万名像王传喜同志一样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我市更加重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后备力量梯队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试点,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因地制宜“竞标选才”,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四雁”工程,通过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头雁”的选育和任用,真正打造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基层铁军”。

  “头雁”领路,正为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带来新的“蝶变”,形成一群带动一片的“雁阵效应”。

  产业融合

  以“特色产业”带动助推乡村振兴

  近日,室外温度最低达到了零度,而位于河东区太平街道小张寨村南侧连片的非洲菊大棚里却暖意融融,红、粉、金黄等不同颜色共计几十种非洲菊争相绽放,花棚里放眼望去恰似一片花海。近年来,村党支部通过领办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以花兴村、以花富民”的产业强村之路。2018年,合作社共销售鲜切花3000多万支、实现利润500余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仅鲜切花一项即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

  10年前,这是小张寨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小张寨村位于太平街道驻地东南7.5公里处,由于交通不便、位置偏远,村里既无资源、又无区位优势,村集体可谓一穷二白。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小张寨村党支书记张景真深谙产业在农村的重要性。2011年,张景真当选上任后,他没有为村庄“一穷二白”的状况所困扰,而是沉下心从不利情况中认真分析有利因素。后来,他带领村干部四处奔走考察,最终确定成立合作社建设鲜切花大棚,走“以花兴村、以花富民”的发展路子。

  2011年4月,由张景真和其他2名支部成员发起,7个党员户、19个普通农户参与的景真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就全部收回了建棚成本,当年合作社每个大棚比普通农户多收入1万元。

  “村庄发展、党建引航”,这一工作思路在小张寨村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随着社员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分散经营、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村党支部引导合作社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创新“交叉任职、双向进入”工作法,3名村干部到合作社任职,为社员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服务,实现了合作社规模化经营;通过聘请荷兰专家到村指导、举办专家讲座、远程教育辅导、组织外出观摩等方式,提升了社员的种植水平。

  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员由26个发展到106个,固定资产由3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花棚数量达到203个、面积由60亩扩张到1000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合作社被评为“中国花卉协会鲜切花分会理事单位”,培育的花卉品种获得第十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在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荣获1金、1银、1铜的好成绩。

  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如何让村集体、全体村民受益,是村党支部班子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党支部的带动下,合作社召开社员大会重新修订了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每销售一支鲜切花提成一分钱,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这样一来,村集体年服务性收费稳定在20万元以上,彻底解决“无钱办事”的难题。近年来,村集体利用合作社“反哺”收入,先后投资60多万元改善了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每年为70岁以上老人统一购买银龄安康保险,逢年过节为贫困户发放福利和补助,出现了“一分钱带活一个村”的生动可喜局面。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小张寨村实现了美丽蜕变。

  一村富不是富,共同富才是富。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建立乡村振兴的常态机制,我市通过党建引领产业“互联”,借助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服务队、村企结对等载体,量身定制为乡村寻找振兴之策,同时依照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布局,按照“上下延伸、横向联动”的合作共建模式,策划推出经济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等一条龙的“党建链”,促进党建经济双发展。

  沂水县许家湖镇快堡村,由村党支部牵头联合298户村民成立了沂水县民富榛果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0元。平邑县地方镇下坡村,村党支部立足葡萄种植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增收新模式。费县胡阳镇吉山村党支部通过抓龙头带动、抓合作经营、抓先锋引领,趟出一条资源变资产、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党建+合作社”增收新路子;2018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965万元,返还村集体盈余85万元,社员户均增收5000余元……

  “乡村经济的兴起,离不开我们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发展壮大乡村,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为努力做好做活乡村振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勇挑重任,以建强党组织为核心,孵化、培育、引导各类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投身乡村建设主战场,通过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良性互动,不断通过“党建+产业”的引擎驱动乡村经济发展。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综合体、加快农业品牌建设……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培育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以“培育发展、引导规范”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不断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据统计,截至11月初,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共有20954家,入社成员95.3万人,其中农民成员占95%以上。合作社已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领小农户抱团闯市场的重要力量。

  更加突出的产业优势,更加有力的党建引领,更加浓郁的文明新风,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临沂这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2020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我市将持续聚焦聚力乡村振兴“1516100”战略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风雨如磐、勇立潮头的责任担当,奋力开启沂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