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水利奖章:于恩平、刘毅刚、李振山、尚桂堂、王传武

  退休不褪色 把全部身心献给水土保持事业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于恩平

  在平邑县天宝山林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魁梧、衣着简朴的人奔忙在山水之间,或宣传水土保持、或搞水土保持规划、或指导农民治理小流域……他就是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于恩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他牵头创新的“以工代赈”经验做法,被称作“亚洲模式”,在全国“以工代赈”水土保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推广平邑经验。如今他退休不褪色,继续发挥余热。

  于恩平1974年8月,从山东农学院园林系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先后在地方公社和天宝山林场工作。1984年机构改革,他被调到柏林区(现柏林镇)任区长。

  上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柏林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战在开发治理第一线,完成新修环山路60公里,开发建设高标准梯田6000余亩,栽植山楂、苹果、桃等各类果树4000余亩,地堰栽植金银花260万墩,并在大石头、养泉峪、孟阳、乔仙庄砌垒建设蓄水拱坝8座,取得骄人战绩。经过这一年多的洗礼,于恩平不仅掌握了解了水土保持的各种专业知识,更让他对水土保持专业产生了深深的热爱。

  1986年,经平邑县委研究,调于恩平组建平邑县水土保持局。“当时平邑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6个‘以工代赈’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组建了水土保持局。”提起当年的情况,于恩平仍记忆犹新。“说实话,刚组建时,条件很艰苦,没有办公场所,刚上来的10多个新同志都是自己租地方;后来在村里征了一块地,盖了几间房子,非常简陋,才基本解决了办公问题。”

  为了详细掌握县里丘陵沟壑区域水土流失情况,于恩平和同事们跑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深入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认真观测、取样、记录、调查,一个山岭一个山岭的搞规划、设计。长期的野外作业是非常艰辛的,为了取得大雨冲刷荒山表面土石的有关数据,于恩平专等下大雨的时候往山上跑,观察、记录水土流失的有关情况。任务多的时候,即使离家仅有几千米,他也可能个把月回不了一次家。

  担任局长10年来,他主持规划设计综合治理小流域46条,完成治山治岭整地25万亩,其中开发建设高标准梯田14。8万亩,营造水保林24。9万亩,发展经济林26万亩,地堰栽植金银花9700万墩,共完成各类水土保持工程4780项,其中修建蓄水拱坝1899座,砌垒蓄水池232个,修建拦砂谷坊1。95万道,并在大峪沟、彭泉、姜庄、大王庄和李家庄等流域完成河道护砌4。6万米,砌垒环山渠2。56万米,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山区的生产条件。

  由于在施工中建设标准高,质量好,规划设计合理,平邑县的治山治岭整地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1987年3月,全国“以工代赈”水土保持现场会在平邑县召开;1988年11月,国家水利部、淮委、黄委等单位19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考察团到平邑县的大埠槐、北王庄、大峪沟、彭泉4条小流域考察,对平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还把平邑县的治理模式称为“亚洲模式”。于恩平在全国“以工代赈”水土保持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在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平邑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

  由于于恩平长期坚守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第一线,为全县的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多次被临沂地委、平邑县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还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1993年11月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先进个人。

  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武光玉

  奋战水利一线数十载 为民造福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刘毅刚

  1949年,刘毅刚从山东渤海水利工程学院毕业正式参与水利建设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完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40余项;完成新涑河流域测绘地形图84幅。临沂市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950年冬天,刘毅刚参与切断马陵山开挖新沭河引河工程,担任指挥所施工员。由于地质构造为页岩、花岗岩结构,施工过程全部使用炸药,一天两次爆破,施工难度大任务重,对刘毅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多次考察研究,刘毅刚对施工环节做了明确规划:必须日夜施工打通龙沟,保证龙沟畅通,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确保工程顺利施工;严格掌握爆破施工安全第一原则,填埋炸药时严禁使用钢钎铁器捣实;注意施工质量,弃石按规定距离,及时收方算方,做到工资及时发放,工完账清。在刘毅刚的规划下,工程进度快、质量好,保证了新沭河洪水东流入海工程的顺利施工。

  水是万物之本,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刘毅刚不仅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他还多年从事了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相关工作。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技术性强,关系到“千家万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确保农田水利的水土保持成功,保证农作物收成,刘毅刚刻苦研究,昼夜埋头苦干,完成多项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专业技术工作。治山治水建设高产稳产田、库坝梯田、灌区规划、田间配套工程、兴建小型水库塘坝、农田灌溉、打井配套、治理涝注、春修春灌、岁修防汛、抗旱工程、人畜生活用水……那些年,刘毅刚的足迹遍布临沂的田间地头,他工作与生活的重心就是农田水利,那是他的工作,更是他奋斗的目标。

  从事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工作30年来,刘毅刚累计完成一千余项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专业工作,每年抗旱防汛、农水工程会议文件、水井工程快报、简报、通报、典型材料、单项工程批复、上报下达都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主动培训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千余人,为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刘毅刚还坚持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论文40余篇,编制《治山治水,根治沂沭河规划》,总结治山治水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经验、编写《临沂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科技规划》……他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成文章,为后来人提供学习与借鉴的范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离休后,刘毅刚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他继续发挥余热,为水利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沂源县西冶村地质构造复杂,为寒武纪石灰岩溶洞,当地钢厂采水量大于地下水补给量,造成地下水枯竭,导致地面塌陷,该村200余户民房塌陷裂缝。1993年,刘毅刚为沂源县委县政府编写《沂源县西冶村因莱钢厂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塌陷损坏民房情况调研报告》,报告经县政府与钢厂协商后,给予村民合理补偿,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2005年,77岁的刘毅刚老人受邀为水利勘测规划设计院培训测量技术人员40余人,培训的目的是为测量沂河大断面、纵横断面河床泥沙淤积变化情况。刘毅刚充分运用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精心准备授课内容,确保每一位培训人员都能听懂、学会。经过刘毅刚的悉心教导,40余名培训人员结业后,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发挥所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刘毅刚参与编制“水利史志声相版”,受到市民观众一致好评。2009年,他编写了《临沂市大中型水库防洪抗震保安全战略措施浅析》,为防洪抗震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千百年来,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治水人物,为生态水利建设贡献力量。刘毅刚就是其中的一员。凭借对水利建设的专业与专注,刘毅刚为临沂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发挥光与热,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奉献自己的力量。

  临报融媒记者 张慧

  扎根山沟,把青春献给沂蒙水利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李振山

  李振山,寿光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从事水利技术工作33年,先后负责指导了临沂城第一期引水工程、岸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临沂滨河大道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主持完成各类工程规划设计上百项,其中2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先后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三进三出,岸堤水库是我家

  李振山说,1982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岸堤水库工作,凭着对水利事业的热爱扎根山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管理水库。1984年10月,负责岸堤水库管理工作后,首先对职工进行了业务培训,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了规章制度,使单位走向正规。期间设计的淮河流域第一座滑移式抽水泵站,既安全可靠又能满足水库水位不断变化的要求,得到了省委有关领导、淮委专家的肯定。

  李振山对DJ510水轮机进行了增容技术改造,每年增加效益几十万元。力推将临沂城第一期引水水源地定在岸堤水库。1997年,因工作需要,李振山离开了日夜值守的岸堤水库。

  2009年再回岸堤水库主持工作后,完成了岸堤水库管理处改为事业单位的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改革验收。2010年岸堤水库管理处被市直机关评为临沂市市直文明单位,2012年通过山东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审核。

  李振山说:“三进三出,我扎根岸堤水库,从初出茅庐的小伙成长为水利系统的行家,不仅将青春奉献给了沂蒙水利,也把大半辈子的精力奉献给了沂蒙大地的饮水之源。但是我无怨无悔,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

  前瞻规划,科学设计引水工程

  1996年以前,临沂城的饮用水都是取自小涑河,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水源逐渐受到污染,市民生活用自来水变得有色、有味而且还冒着泡沫,为了彻底解决临沂城市民饮水问题,市委市政府开始临沂城第一期引水工程建设筹备。当时专家组提出两个方案,一是从费县许家崖水库引水,二是从沂南岸堤水库引水。

  李振山根据多年调研掌握的资料提出,从许家崖水库引水,需铺设管道60多公里,而且该水库存水量只有五六千万立方米,短期可以解决临沂城饮水问题,但是从城市发展的速度来预测,未来肯定会出现供水不足问题。如果从岸堤水库引水,虽然距离临沂城100多公里,但是可以借助汶河天然河道,然后在砖埠镇建坝拦水,下游铺设管道40多公里抵达临沂城区,更重要的是岸堤水库存水量一个多亿立方,完全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对用水量的需求。事实证明,这个建议是正确的。

  1996年,李振山担任临沂城第一期引水工程副指挥,负责沂南段18公里引水管道的安装及渠首工程。工程工期短、难度大,李振山带领队伍克服种种困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于1996年腊月二十六通水,确保了市政府向市民保证春节前通水的承诺,期间创新的砼管道水压实验新方法获得山东省水利科学进步奖。

  以堤代路,我为城市添绿肺

  2003年,根据水利部关于沂河的治理方案,市委市政府提出综合性治理沂河的要求,李振山授命担任总工程师。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带领设计人员沿着沂河两岸走了一个遍。李振山提出了城市内河连通,城市防洪与城市水景观共赢的城市水环境治理理念,获得了专家的认可,为临沂城水景观的打造创造了思路,既满足了规范要求,节约了投资,又腾出城市建设用地上千亩。

  “现在滨河大道两岸的绿化景观带就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此举不仅解决了城市河道防洪、泄洪的问题,还为城市增添了近万亩的城市绿肺,使滨河大道成为临沂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振山自豪地告诉记者。

  33个春秋,李振山始终遵循“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的人生信条,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沂蒙水利的发展献言建策、鞠躬尽瘁。

  临报融媒记者 王圣宇

  离开故土,只为保一方安澜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尚桂堂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逝者如斯,昼夜不舍,流进历史,涌向未来。

  回顾沂蒙水利史,1949年底,在临沭县大官庄马陵山处开挖泄洪的导沭整沂工程是绕不开的话题。整个工程开工建设后,从山东各地调来的上千名干部、数十万民工,用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毅力,开山劈石,移河搬水,保一方安澜。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尚桂堂,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1年,27岁的尚桂堂,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自己的原工作单位山东省专卖公司,远离家乡东营,加入“治水”大军,参与了整个导沭整沂工程建设,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山东省导沭整沂委员会供应处粮站做起了后勤保障工作。

  “除了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我的父亲还亲自到一线工地参与工程施工,直到1953年,历时5年的导沭整沂工程结束。”采访中,尚江山翻阅着父亲过去的工作资料介绍说,因为在导沭整沂工程建设过程中成绩突出,父亲在导沭整沂第二期工程中荣获二等功、第三期工程中荣获一等功。

  山东省导沭整沂委员会完成其历史使命后,1953年改为山东省治淮指挥部。尚桂堂又到了山东省治淮指挥部工程处工作,在此后的5年里,尚桂堂辗转济南、兖州等地,最后带着家人在临沂安家落户,继续拼搏在他所热爱的水利事业上。

  1958年,尚桂堂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治淮指挥部秘书科工作。第二年,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同时也是临沂市唯一饮用水源地的岸堤水库吹响开工建设的集结号,尚桂堂治水的脚步再次踏上“沂蒙大地”。

  从1959年11月开工到1960年建成,岸堤水库建设共抽调蒙阴、临沂(含沂南县)、郯城3县民工5。5万人施工,施工过程中沂蒙人民付出的艰辛和作出的牺牲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那个时候,条件太艰苦,尚桂堂除在工程一线干活外,还承担着工程管理、检查工作,平均每个月都要骑着自行车从工地回地区水利局汇报工作,饿了就在路边买点胡萝卜充饥。尚江山告诉记者,父亲年轻时很少向他们讲述工作的艰辛,即使母亲经常埋怨,父亲也从不做过多解释。

  常年不着家,是尚桂堂那一代水利人工作的常态。“岸堤水库建设的时候,我才4岁多,那个时候常会听到母亲埋怨父亲不回家看看。” 尚江山回忆说,自己的大妹妹出生,父亲都不在家。直到退休后,生病住院,家人们陪床时,他偶尔才会讲起当年工作的辛苦,说自己常年不在家,母亲为家里付出了很多。也说起自己生病腿疼难耐,正是当年在建设工地施工落下的病。

  时光荏苒,尚桂堂老人从1951年义无反顾加入导沭整沂工程,到1981年从临沂地区沂武河管理所离休,历时30余年,1985年当时的水利电力部为尚桂堂老人颁发“献身水利水保事业荣誉证书和奖章”,这为他的水利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离休后的尚桂堂,仍然把水利工程的安危挂在心上。有一年离休在家的尚桂堂老人来到女儿家串门,看见也在水利系统工作的女婿正在家里吃晚饭,还没等女婿开口,尚桂堂老人就劈头盖脸地训起女婿来,“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家里吃饭,不赶紧去单位里看看。”原来7、8月份正是汛期,又赶上下雨,父亲非常担心水库安全问题。

  星转斗移,岁月如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共建成各类水库902座、塘坝9774座,为确保老区人民防洪、供水、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老一代水利人的前仆后继、孜孜奉献。

  临报融媒记者 张国蕊

  “北王庄模式”创造者 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王传武

  王传武,男,1935生,平邑县北王庄人,中共党员。

  北王庄,一个原本地处蒙山脚下的偏远小山村,硬是在他的带领下,结合自身山区特点走林田路水渠综合治理,走出了整山与治水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工程水库与土壤改造相结合的生态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山区路子,创造了全国山区综合治理的“北王庄模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带领党员群众奋战在整山治水战场上的先进事迹,成为当地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整山治水,整出“北王庄模式”

  北王庄地处蒙山西麓四面环山的一个小山坳里。1975年6月,王传武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实行生产责任制时,北王庄的土地也按三六九等一块块地分到了农户。

  分地后,王传武就琢磨,不能一家一户光守着那一亩二分地过日子,山区的面貌要想变个样,不组织起来大干不行。“水是农业的命脉,以前都是靠天吃饭,本来岭地就薄,只能种些甘薯、小麦,再加上没有水,一年根本没有多少收成。而且由于植被较少,部分地块水土流失严重。”提起当时的情况,原村党支部委员、78岁的王传杰仍记忆犹新。

  从1982年,王传武就开始搞规划、定措施,组织群众进行治水改土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当时村民各人种各人的地,组织起来很不容易;记得修村东的两个水库时,本来村子就小,劳动力又少,工程量又大,村民们都不太理解,但他放下身子,自己带头干,因为他知道,修了之后祖祖辈辈都受益。”经过不懈努力,最后王传武还是组织起来了,他请来了水利、水保方面的专家,沟沟岭岭实地勘察,科学规划。

  治理中,他把重心放在治山、治水和造林上,齐头并进,分块实施。治山,35度以下斜坡平整成梯田,还林不退耕,地里栽果树,间隙种庄稼。治水,沟坡兼治,层层蓄、节节闸,上游建拦沙谷坊为主,下游建蓄水谷坊、塘坝为主,形成梯级蓄水网。修路,做到路渠统一规划,按照“路带渠,渠跟路,大小水池满山布,浇农田灌果树,自来水通到户”的山庄水利化模式。“山、水、林、田、路全面综合治理,工程量很大,在我的记忆里,他基本天天都在工地上,连续几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在儿子王继海的印象里,父亲总有忙不完的事。

  经过十几年的连续治理,村里先后发展经济林1000余亩,栽植各类果树16万株,修建塘坝22座,蓄水60万方,建扬水站2处,砌蓄水池22个,完成防渗渠6000米,修建环山路9公里,治理面积90%以上。村民也通过治理受益,家家住上了新瓦房。打造出了北王庄治理的特有模式,受到山东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国家水利部的表彰奖励,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专家称之为“北王庄模式”。

  鞠躬尽瘁 永葆本色

  到1988年,村农林牧副业总收入32万元,粮食总产量165万公斤,人均口粮过500公斤,纯收入超千元,成为全县率先致富的典型。“北王庄模式”被山东省列为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项目,在全国推广。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600多个县区负责同志到北王庄参观学习。德国、印度等国外和国内一些水土保持专家都慕名来访。

  按照上级政策,他已是60多岁的人了,该退休了。可组织还要叫他再干一程,带带新,传传经。但他家里的负担也不轻,老伴患病四年多不能起床,孩子都在外工作顾不了家,里里外外都得他一人张罗。他常想,既然领导信任让他在村支部里当班长,那就必须自觉地干好,不能光靠领导操心。

  “王书记常说,当干部就得有‘吃亏、吃气、吃苦’的‘三吃’精神,不然就当不了一个好干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山水综合治理,他带头没白没黑地干,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因为工作积劳成疾,把身体搞垮的。”村会计王传来伤心地说。

  由于工作突出,1986年,王传武被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面对贡献和荣誉,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清醒和自觉,廉政为民的信念始终没变,艰苦朴素的本色丝毫未减。村里划宅基,他选了位置最差的后排岭脚一边。上级发给的奖金,他全部交了公,还把儿女考学应得的800元奖学金买来桌凳送到村小学。1993年,与他相濡以沫的老伴不幸病逝,他强忍泪水说服儿女,将老伴火化后丧事从简,后遇平坟还耕,他又率先平掉老伴的坟头,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大儿子家退下来的旧彩电。2006年5月18日,因积劳成疾不幸病世,享年76岁。

  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