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王著增:甘做领航孤困儿童的那盏明灯

  “快联系志愿者把物资运走,不能耽误孩子们使用。”7月16日下午,在市人民医院北城院区,突遇车祸昏迷了一天一夜的王著增,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关心送给孤困儿童的物资。

  王著增是兰山区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义堂团副团长。他所说的物资是爱心企业捐赠给孤困儿童的,暂存在他的板厂内。志愿者王海月告诉记者,接到王著增妻子电话后,她立即联系其他志愿者,将物资转运出去。在得知王著增遭遇车祸醒来后最关心的是捐赠物资,王海月深受触动。

  “我们知道著增出了车祸,想给予帮助时,被他们两口子婉言拒绝了,怎么劝说都不接受其他志愿者的帮助。”兰山团团长李会勇告诉记者,“王著增手术清醒后,一再叮嘱妻子不要告诉我们,生怕给我们添一丁点儿的麻烦。”

  1986年出生的王著增是兰山区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中较年轻的志愿者。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加入志愿者服务团之前,热衷于公益的王著增与妻子张晓璐就经常带着礼物到山区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困儿童。2019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著增接触到服务团。善意的种子在心底萌芽,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志愿服务之旅。

  “言语不多,老实,能干,任劳任怨,无论何时何事有求必应。”在志愿者王宗庆看来,这是王著增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今年正月举行的冬令营期间,王著增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坚持接送参加冬令营的孩子,采购所需物资、做饭、刷碗、打扫卫生,直到晚上,忙了一天的王著增晕倒了。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不要劳累。第二天,王著增还是准时出现了。在此后的四天里,他全程参与,没有休息过一天。

  孤困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匮乏,但是精神关怀缺失,迫切需要社会关爱。

  “他常说,这些孩子命运多舛,帮助一个孩子,就是温暖一个家庭,拉他们一步,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他的愿望就是让天下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父爱母爱,都有人陪伴。”同为志愿者服务团一员的张晓璐说。

  在兰山区义堂镇经营一家板厂的王著增,自从加入服务团后,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常年奔波在陪伴和帮扶的路上,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们夫妻俩的身影。

  泰戈尔说: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王著增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份人间大爱足以鼓舞那些命运多舛的孩子,点亮他们灰暗的童年。

  在枣园团,有两位孤困儿童李交托、李赞美在河东区智星实验学校读书,一直由枣园团的志愿者负责接送。一次,志愿者临时有事,试着拨通住在附近的王著增的电话。王著增了解情况后,丝毫没有犹豫便答应下来,这一送就是三年。自那以后,每周五接孩子回家,每周日送孩子上学,成了王著增雷打不动的固定事情。

  “他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有时候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接送,也要去接送这些孤困儿童。无论他自己的工厂有多忙,打电话总是随叫随到。”志愿者马婕告诉记者,只要有活动,一定会有他的身影,出钱出力,没有一次落下的。

  在临西十二路盛隆之家有一处刚刚装修好的“心灵家园”,这里将成为孤困儿童周末、寒暑假学习、娱乐、开展劳动实践的基地,为孤困儿童提供一个阅读提升、修身养性的“心灵家园”。

  从一处杂物乱堆的仓库,到环境优雅、布局精巧、处处充满爱的“心灵家园”,得益于王著增、彭福尊等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装修‘心灵家园’一共用了20多天。这段时间里,王著增每天都是早到,开窗通风,打扫卫生,等我们到时连喝的水都烧好了。”提起王著增,志愿者彭福尊竖起大拇指,“采购桌椅板凳、图书等所需物资,他一次没落,有时候还加班到凌晨,毫无怨言。”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

  一到寒暑假,王著增还带着全家人一起参与志愿者服务团的活动,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其中,在他们心底种下感恩的种子,长大后开出最温暖的花。

  摸排帮扶孤困儿童、走访困难家庭、陪伴呵护孤困儿童、开展夏令营……处处都有王著增两口子的身影。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像王著增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不图回报,以心换心,希望能温暖孤困儿童的心田,照亮他们的人生,引领他们成长成才。”临沂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说。

  如今,躺在病床上的王著增已脱离生命危险,对于未来,他有着更加坚定的信念:立足公益,践行“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燃烧自己,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临报融媒记者 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