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英雄谱|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援鄂队员见申强、李善超

    援鄂英雄谱|见申强:汉阳方舱医院里“行走的二维码”

 

  来自临沂精神卫生中心的见申强的我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在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为了帮助舱内患者化解心理压力,见申强发挥精神医院专科护士的优势,组建“汉阳方舱家人群”并把群二维码贴在身上,方便患者添加。“行走的二维码”成为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除夕夜,看到临沂精神卫生中心发出的关于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的报名通告,正在邻居家吃饭的见申强没有片刻犹豫,第一时间在群里报上了名,并被院党委确定为两名候选人之一。但因名额有限,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没有他的名字。眼看着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员纷纷集结出发,他开始着急了。

  从大年初一开始,见申强就将准备好的行李箱放进车上的后备箱。按他的话来讲,随时做好出发准备。2月9日上午,临沂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正式集结出征,见申强终于在报名半个月后等来了驰援湖北的机会,他飞奔下楼背起行囊,消失在寒风里。

 

  作为一名共青团团干部,见申强多次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团干部,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成立临时党支部成立时,毅然写下入党申请书,请党和人民在战‘疫’中考验安他。“虽不知前路有多险阻,我无畏无惧”,明知前方危险,依然要求冲锋在前。在支援期间,依然牢记作为一名南丁格尔护理志愿者的使命与责任,在休息之余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协助物资组队友搬卸物资、整理仓库;协助感染组作为控感监督员。

  进入方舱后,见申强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恐慌、抑郁等不良情绪,为了帮助舱内患者化解心理压力,见申强发挥精神医院专科护士的优势,医护人员自发成立心理咨询小组,组建“汉阳方舱家人群”并主张把群二维码贴在身上,方便患者添加,“行走的二维码”成为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见申强和心理咨询志愿者每天轮流在微信群内“值班”,为患者答疑解惑,鼓励他们抒发内心不良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情绪来面对疾病。截至3月初,已经有200余位患者接受到心理辅导。通过志愿服务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他人的心理压力,促进病情康复,更能及时掌握舱友的病情,为医护人员给患者治疗提供精准的信息和支持。

  在工作中,见申强终于体会了“患者总需要人去安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作为心理疏通志愿者为患者答疑解惑,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出院前大家纷纷写信,表示感谢。一位湖北武汉出院患者在给见申强的感谢信中写道:感谢山东医疗队见申强护士对我的热心照顾,使我在方舱的这段日子如同在家一样温暖。国家有你们这样出色的青年,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见申强所在的方舱医院,轮班时每5名医生和8名护士13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班要接管24个单元,500多张床位。他与另一位队员一起负责的8个单元的患者最多时有160名左右。虽然病情轻,但是由于人员多,工作基数大,大家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N95口罩、护目镜,行动不便,需要不停的工作。

  操作、搬运物品、传递物品、做好消毒工作、病人的生活护理及整理病区环境卫生。每天连轴转的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见申强的防护服里层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虽说规定舱内的工作时间为6个小时,但算起入舱前的穿防护服、交接班,以及出舱后的排队脱防护服,再回到酒店消毒、洗澡、浸泡衣服,整个流程下来差不多要10个小时”,在和后方的老家记者交流时,见申强这样介绍。虽然任务负荷沉重,但他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认真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在见申强的行李箱里,除了日常换洗的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还摆放着从老家好不容易购买到的一把电推剪。由于疫情一线医务工作繁忙,难有有时间理发,好友李善超特意嘱咐他带上这样一件“神器”,到时候供大家使用。闲暇时间,见申强除了给队友修理头发,还专门为患者理发。看到患者衣服破了,这位心灵手巧的“男丁格尔”专门找来针线,为患者一针一线的缝补。“即是冲锋员,又是勤务兵。”这或许是见申强最真实的写照。

  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工作期间,见申强这位90后小伙,不仅做好本职工作,更是用细心、爱心温暖了患者,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临报融媒记者韩冬 李依璐

    援鄂英雄谱|李善超:活跃在前线的“多面手”

  作为山东首批、临沂首批援鄂队员奔赴湖北的队员,来自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李善超,在支援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时,发挥职业优势,苦干加巧干,为患者和医疗队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乐活”、“乐眠”。

  1月25日(大年初一),李善超出发湖北时,第二个孩子出生仅5个月,妻子还在产假中。但家人都坚决支持他这一决定。

  初到黄冈,队友们很快发现,李善超每天都元气满满,他鼓励身边有些紧张的队友们,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有的病人情绪激动,李善超便主动与病人聊天,安慰和鼓励他们。

  在工作中,李善超总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同病区护士长张玉红介绍,到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工作的第1天,李善超整整在隔离区忙活了11个小时。因为护目镜的压迫,李善超的鼻梁起了3个水泡,用酒精一擦就破了。看到这种情况,张玉红想安排他休息两天,李善超却坚持不能掉队!

  在病区,李善超教给大家单手打留置针这一“绝活”,也会谦虚地请教同事不倒手打皮下针。在队友的指导下,李善超一遍遍练习单手扎止血带,力求为每位患者护理达到最精、最优。

  在第一批援鄂队员进行休整时,李善超通过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联系到了2003年非典一线医疗队队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柳学华,为队员们进行了一次公益线上正念减压授课,助力大家休整心情,得到一致好评。

  此外,李善超在与患者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人有睡眠障碍,他定时带领康复期患者开做乐眠操,愉悦心情、镇静安神。穿着防护服的李善超,一遍动作教下来,汗水已经湿透了整个后背。但看到大家都很喜欢做操,他格外开心。

  最令李善超欣慰的是,终于守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清零的这天,经过57天的奋战,他和战友们一起,最终取得战疫胜利。

  临报融媒记者 李依璐  通讯员 程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