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献身 负责 求实"精神 记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孙玉金

  40多年奋战在水利战线的孙玉金,日复一日坚守平凡、挥洒汗水、诠释责任,用勤劳和奉献笃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演绎着一代代水利人的奋斗故事,体现了一代代水利人的使命担当。

  心系群众,抗洪抢险显身手

  1956年,年仅19岁的孙玉金参加水利工作。在40多年的水利工作中,他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孙玉金回忆说,参加工作以来经历过几次大洪水,每一次他都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1957年,孙玉金到沂南县葛沟段河道抢险,当时沂河水流湍急、河水暴涨。刚二十岁出头的他,遇到危险,总是冲锋在前。负责转移群众时,一些老人不愿意抛舍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业,孙玉金总是耐心劝说。对受困群众,他连背带搀,帮助他们撤到安全地带。直至最后一名受困群众安全撤离,他才记起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

  第二次是1993年8月5日,临沂遭遇特大洪水。当时家门口的北园路、通达路洪水已到腰部,孙玉金涉水步行到单位,参加部署抢险救灾会议,会后带领干部职工奔赴抢险第一线。当时半程镇东风大桥受灾最严重,很多受灾群众转移不出来。孙玉金带头跳入水中,帮助老人和孩子撤到安全地带。经过两天两夜的抢险,所有受灾群众都撤离到安全地带。险情排除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精准施策,千万方水省下来

  孙玉金总是在干中学、干中思考。他说,水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抗旱、防汛、工农业用水、工程建设等,能够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

  临沂拥有百万亩良田,平时灌溉用水全部依靠临沂上游蒙阴、沂水等六个县十几个水库,每到播种季节,大约有几万亩水稻需要灌溉,需要百余个流量,流经几百里渠道。灌溉水经过沂河、沭河、祊河三大河流及支系汇集临沂,流入全市六大灌区数以百计的渠道,每年用水量约2亿立方米。因为水库的水是有偿使用,如何做到适时、适量配水非常重要。为了使用水效益最大化,孙玉金对上游水库的水情、本市土地的墒情、河道的水流以及天气变化等因素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确定全市水资源怎么调配、何时调配。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以孙玉金为主制定的调水方案能够每年节约水量上千万方,节省了大量资金。

  每到灌溉期,孙玉金舍小家顾大家,吃住在水库和灌区,工作起来经常通宵达旦。用他的话说:“只有亲自到一线进行水量配置,我才能放心。”

  孙玉金同志为节能降耗、节约能源,本着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找良策、寻高招,大胆探求新的方法和路子,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更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

  创新方法,百万水费收上来

  水库的水源是有偿使用,因此灌溉受益者需要缴纳部分费用,这收水费的工作可是个难缠的活。刚开始收水费的时候,农村的很多干部对此认识不足,他们认为水库是自己开挖的,大小水利工程是社员自己修的,用点水还得交钱?面对这个问题,孙玉金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神,负责制定了水费粮款收缴办法,经原临沂地委行署同意,于1981年下发实施。文件对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其他用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用水受益者缴纳使用费。通过努力,水费收缴由上世纪70年代每年收几十万元,到90年代增至400余万元,除支付水资源费用外,剩余部分用于六大灌区的工程维修,有力地保证了工程的良性循环。

  孙玉金因工作成绩显著,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1990年,他被省政府授予“社会主义劳动先进工作者”称号。

  临报融媒记者 王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