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沂蒙山走出去的 只准干好!讲述兵妈妈姚娟的故事


姚娟(中)与家人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首歌谣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也是革命时期军民、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爱党爱军,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鲜明体现。而今,新时代的沂蒙儿女,依然在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你们是沂蒙山走出去的,只准干好!” 

  姚娟,1962年出生于费县临沂庄,1994年入党,退休前,她在半程镇计生委工作,退休后,又被反聘到半程镇卫生院。她是一位美丽的兵妈妈,她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两个80后儿子抚养长大,并把他们相继送去参军。姚娟家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双军属”家庭。

  姚娟的大儿子1985年出生,2003年参军,参军第7年因立功表现好提干,被保送至江西陆军指挥学院,现役青岛海军陆战队。

  小儿子1989年出生,2007年参军,参军第5年因立功表现好提干,被保送至四川武警学院。现役新疆武警总队吐鲁番支队。

  “从孩子参军那天起,我就对他们说,你们是沂蒙山走出去的,只准干好,不能充孬!不能给妈丢脸,不能给沂蒙人丢脸!孩子也很争气,再苦也忍着,十多年来,他俩都立过多次功,都上了军校,都提了干。比起思念和孤单,我现在更多的是骄傲和欣慰。”7月28日,姚娟向记者吐露心声。

  兵妈妈梦想穿上军装 

  两个儿子圆她儿时梦 

  1973年,临沂庄有个年轻人带上了喜庆的大红花,大队里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天喜地地送他去参军。彼时,这一幕看在了在读小学5年级的姚娟眼里;叔叔给小小的她讲故事,说孟良崮战役时战争残酷,蒙阴县垛庄的河水里都是血,鲜红的河水流了三天三夜;临沂村有一个残疾转业军人姚瑞坤,曾在战斗中负过伤,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请他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于是,她从小就对英雄很崇拜;母亲告诉她,日本人来的时候,大人们会把孩子们藏到柴火垛里。单纯天真的她,怀揣起一个梦想,穿上军装、抱起枪打鬼子去,她想当刘胡兰、江姐、黄继光一样的英雄。

  可上初中时,她的参军梦终于还是破灭了,她和一个同学一起去大队问能不能参军,得到的答案却是不收女兵。

  不曾想,多年以后,两个儿子圆了她的梦。

  一天,大儿子说:妈,我去验兵去了。

  她说:去就去吧!

  一天,小儿子说:妈,我也要当兵。

  她想了想,两个儿子都去吗?稍一思索,她还是那句话:去吧。

  邻居问她:你就不怕打仗吗?

  她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只有国泰,才有民安。

  孩子们参军最初的两年不能回家。电话也是一周只能打一次。当别的父母都在着急等待着孩子们在部队打回的电话时,她却对儿子们这样说:战友们都想打电话,别跟人家争,先紧着人家打,把时间让给人家。

  2006年冬天,大儿子参军后第一次回家探亲,晚上他把盆里倒上温水,送了过来,跟她说,妈妈你洗洗脚吧。

  她暗想,原来部队上还教这个啊!

  小儿子参军第一次回家探亲,晚上也给她端来一盆洗脚水。

  她暗想,这部队不但锻炼人,还教育人。孩子们还能是在部队上上得是同一节课吗?

  这话,她没跟孩子们问,只是她对部队多了份感激。

  第三盆水是小儿媳给她端的,原来是小儿子叮嘱那还没过门的小儿媳刘德芳替他尽尽孝心。

  姚娟说,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让孩子们学会吃苦、服从、忍耐、敬业、负责、孝道、细心。现在,就连3岁的孙女和1岁半的孙子都已经学会给奶奶端茶倒水了。

  自打两个儿子参军,过年他们一家人就再没能坐到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甚至孩子们参军后的七八年里,她都是自己只身一人过春节。回忆起这些,她的眼中泛出泪花,她说:“过春节的时候,小孩都打电话,过年不就吃顿饺子吗?部队是个大家庭,有大家才有小家。”

 

  好家风儿子不怕吃苦 

  好妈妈从不掉一滴泪 

  大儿子16岁时,路遇一个老头磕倒了,周围的人都不敢扶,小声议论说“有赖人的哈”。大儿子说了一句:“了不得了!”迅速走上前拉起大爷,说:“大爷,我带你去医院给你查查去吧。”事后,别人跟姚娟说,俺哥,真憨啊!可她却为儿子感到骄傲。

  姚娟说,她认为沂蒙精神就是要无私奉献,吃亏在前,享受在后,舍小家顾大家。

  每一次,她把儿子送到部队里去的时候,看到别人泪流满面,她却一个眼泪没掉。送孩子参军是好事,你们哭什么啊。她甚至在想,部队那么好,能受那么好的教育,如果是自己去参军,那该多好啊。作为父母,不让孩子吃苦,怎么能行?正是因为两个孩子能吃苦,每次比武,他们都能拿到功,才能相继提干,并由部队保送上学。

 

  她说:“今天好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母亲,我没啥大能耐。两个儿子都是80后,参军时才十几岁,我也心疼,也有不舍,甚至孩子因为训练艰苦向我诉说时,我也流过泪,但一想起过去老一辈沂蒙支前模范们‘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事迹,我就立即坚定了信念,有了劲头,有了动力!我觉得发扬沂蒙精神,就要从我做起,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不计回报,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她每每叮嘱孩子们,好好在部队干,有多大力使多大力,别偷懒,别耍滑头,要实实在在地干,只有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虽然,我们不能和其他家庭一样经常阖家团聚。十多年来,我都是和孩子们用电话拜年,可现在也习惯了,尽忠不能尽孝,我从不后悔。我现在有了孙子和孙女,如果可能,等他们长大了,我想让他们也参军报效祖国。”

  临报融媒记者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