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第一书记|徐田宁:聚焦短板 当好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第一书记徐田宁(右)和富民新村党支部书记邵泽太(左)查看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

第一书记徐田宁向记者展示“南山里”农产品线上店铺。

  “多亏了徐书记来到俺们村,俺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徐书记是我们的致富领路人,跟着他干准没错。”这位让村民交口称赞的“徐书记”,就是市委党史研究院派驻费县马庄镇富民新村第一书记徐田宁。面对富民新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干部党员年龄老化严重、村集体收入空壳和产业发展乏力的重重困难,并根据合并村工作实际需要,徐田宁勇于担当,主动把工作开展范围由原定的一个自然村改为四个自然村组成的整个行政村,工作量大了不仅仅是四倍。

  “作为第一书记,驻村不仅驻人,更要驻心。”这是徐田宁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后埋藏在心底的一句话,更是他开展驻村工作的座右铭。一年半来,为尽快融入农村工作,徐田宁积极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政策提素质,理清思路抓党建,规范组织生活,落实两委成员坐班制、周一工作例会制、便民代办服务等制度;把握村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结合乡村原有发展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驻村工作“2年规划”,稳步推进村里各项事业发展。

  抓党建

  全面提升 “软件”“硬件”一手抓

  在费县马庄镇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张放大的村居航拍图格外醒目。徐田宁告诉记者,航拍图的拍摄是为了方面记录村庄发展状况,使得全面进行建设规划更加直观。他指着航拍图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富民新村位于费县县城东南方向9公里处,全村区域面积7。4平方公里。由英家林、葫芦山前、东湾和南荆湾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实际分布居住在12个小村子,是个典型的山区村。”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徐田宁明白,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一线决策站和指挥部,是决策、规划落实执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毕竟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就像一块磁铁,只有把基层党建抓起来了,把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在谈及自己的驻村工作秘诀时,徐田宁笑着对记者说。

  “驻村后,通过走访,我发现,富民新村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而且文化水平也不高。”理思路抓整改,徐田宁坚持以“抓党建、聚合力、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及时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充实进来,让班子的素质和整体战斗力得到提升,增强了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同时也注重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培养了后备干部5名,发展了预备党员4名、转正2名,推选了入党积极分子5名,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

  “此外,我们还致力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对党员队伍实施网格化管理机制、无职务党员定岗定责机制,严格实施周例会、村干部值班、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徐田宁说,驻村后,他和村两委成员共制定修订党务村务村务等管理制度25项,并汇编成《富民新村村级运行规范》,为的就是健全党建规章制度。

  不仅要把“软件”做好,更要把“硬件”建好。富民新村原有村集体办公场所仅有5间平房,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今年6月,徐田宁通过协调,筹集资金190万元,帮富民新村建成了面积1093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如今,这座位于费芍公路边的3层小楼已经成了村里的标志性建筑物。“我们党群服务中心里面不仅设有党建活动室、便民服务室、警务室、卫生室,还设有电商经营中心、图书阅览室、村史馆等,我们村的村民,甚至外村的村民都可以过来看书、活动。”徐田宁说,党群服务中心是集办公、服务、活动三大功能于一体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党建工作和服务平台,满足村民享有公共服务、互助服务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彻底改变了“硬件不硬”的困境。

  “徐田宁书记驻村后,确实使我们村里变样了,村干部有了干劲,党员的素质也有了提高。”富民新村党支部书记邵泽太表示,徐田宁来到富民新村之后,通过走访入户,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写出了富民新村未来2年规划,这让邵泽太和其他两委干部很是佩服。徐田宁的工作精神和劲头不但感动他们,也鼓舞着村两委班子,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兴产业

  盘活资源 让“核桃之乡”名副其实

  富民新村坐落于马庄镇芍药山区,地形崎岖,自然资源匮乏,村集体收入乏力,是马庄镇“经济薄弱村”之一。但在走访中,徐田宁却发现,富民新村位于万亩核桃园景区入口,漫山遍野的核桃多达5000余亩,只是各户分散栽植,且品种纷杂,这才致使所产核桃差异大、品质差,加之近年病虫害严重、核桃市场价格下跌,村民对核桃园的期望值降到了低点。如何盘活资源“废变宝”,让“核桃之乡”名副其实,是徐田宁驻村以来一直思考的事情。

  经过谋划,着眼于富民新村的整体规划,结合村内实情,徐田宁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开展清产核资为抓手,挖掘山地资源潜力,引导村两委班子将村民种植的600余亩核桃园流转到村集体,通过公开招标发包给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并借助其资金、技术、设备等优势,与费县绿源核桃种植合作社联合打造优质核桃种植基地。这一举措让村集体年实现增收8。52万元,再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动机”。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徐田宁经多次考察论证,并赴蒙阴等地实地调研,决定在村头河边利用流转的7。6亩土地,种植南斯拉夫雪莲藕,做实做好“荷塘经济”。“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左右。而且在促进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也起到了美化环境的效果。”徐田宁说。

  “富民新村的小米、核桃、地瓜、土鸡蛋等绿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在当地小有名气,可因销售渠道狭窄、本地市场小、品牌宣传效应差等因素,很难卖上好价钱。”去年5月初,徐田宁与村集体注册成立“费县南山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注册“南山里”商标,集中设计制作包装箱,以略高于市场价格集中收购农户种植的优质农产品,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优势,让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出乡村,探索出一条“抓电商、助发展、促增收”的新路子。

  “目前已实现销售额30万元,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不仅如此,富民新村党支部还依托新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快递驿站’,依托驿站开展快递代收发业务,服务电商、微商发展和群众生活。”徐田宁说。

  系民生

  聚焦短板 织密村民幸福感

  徐田宁到任后的第3天,就组织召开两委会,8个两委成员参加会议,足足开了8个多小时,可讨论来讨论去,村干部们生生憋出两个字:修路。原来,富民新村四面环山,有1万多亩山地,山路崎岖难行,村民常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驻村工作以来,徐田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深入群众,主动与村民交流沟通,把村民的每一件事、每一条建议都记在笔记本里,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群众想什么我们干什么。”徐田宁积极争取资金160多万元,硬化村村通道路4。5公里,打通了几个自然村的连接线;争取资金260余万元,完成了4万多平方米户户通工程,满足了群众那么多年对路的渴盼。

  在走访中,徐田宁获悉,富民新村因四面环山、土壤贫瘠,地表水存不住,地下水找不着。“虽然家家户户都有井,但因为地质原因,水量少、水质差。农户家里的自来水也是靠上世纪90年代国际粮援项目安装的,管道破损太严重,水量也不够。”徐田宁告诉记者,驻村刚开始,恰逢春旱,他与村民一样,面临吃水难的问题。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想吃上放心的自来水,就是一种奢望。

  徐田宁了解到,2016年,富民新村曾新打过一口260米深的井,可是,因结算时欠了3000元工程款,施工方一直拒交钥匙,导致无法使用。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徐田宁很快就补上了村里欠的工程款,这口井才终于能够得以使用。随后,徐田宁筹集资金5万元,改建了饮水设施,新打水井5眼,并更换大扬程水泵一个,配备直饮水机,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水质差的问题。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听到徐田宁做得很多事:建设新卫生室,联系爱心企业捐款捐物,主动与困难儿童结对帮扶,走访看望困难儿童困难母亲,年节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和高龄老人……一件件、一幕幕,都留在了村民眼里、记在了心里。

  “第一书记就应该谋事用心,干事用脑,为民用情,做爱民惠民的实在事,搭党心民心的连接桥;就应该牢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团结驻在村的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既求金山银山,更留绿水青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徐田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富民新村的变化,每一步都凝结着驻村他的汗水、心血与真诚奉献,赢来的是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崭新开端。

  临报融媒记者 褚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