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出水利第一手资料 记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许彦

  他是建国伊始国内首批水利工程测量勘探技术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没有资金、没有设备和仪器的情况下,所有工作几乎全靠脚步丈量、靠人力干,他任劳任怨,不管刮风下雨气候恶劣,总是冲到水利工程测量的最前线。他自行研制出测量仪器“木质自动二分仪”,成功运用在水利测量勘探项目上,在那个缺乏资金和技术施工设备的年代,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经费。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今年已90岁高龄的许彦老人。

  日前,记者在许彦老人儿子许录春的带领下,见到了在敬老院安享晚年的许彦本人,虽然已是90岁高龄,行动也多有不便,但是听闻自己获得了首届“沂蒙水利奖章”的殊荣后,老人也是显得格外开心,精气神十足,随即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向记者一字一句的讲述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间他参与临沂水利工作时的往事。

  虽然在临沂生活工作了一辈子,但许彦老人的日照口音依然浓厚,加之年龄大了,声音有些低沉沙哑,一些话语记者还是需要借助老人儿子许录春的帮助“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老人的记忆依然很好,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临沂水利事件,如今依然能够记得,如“梁子沟开挖工程”、“汤河兴建河堤工程”……,每每提起一个工作往事,都会不住的怀念绝大多数已故的同事与挚友。

  “新中国成立时,我是当初临沂地区首批水利技术员中年龄最小的,如今或许也是为数不多还健在的首批水利技术员了吧。”从许彦老人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从事水利工作的几十年,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参加工作时,正是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尤其是水利设施方面几近空白,在他担任滨海专署水利技术员期间,积极投身到抢险救灾、修建基础水利设施等工作中来,并一度赶赴苏北地区参加抢险工作。那个时期临沂地区没有测量设备,所有工作几乎全靠人力干,不论严寒酷暑,只要领到任务,他们都会下到水里、踩在泥里去一点点的丈量,始终无怨无悔的坚守在治水工作的第一线,为临沂地区及苏北地区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默默做出着贡献。

  由于那时科班出身的技术员很少,许老说那个时期的水利测量勘探工作是边做边学,加之自己当时年龄小也愿意去观察学习,也时常会利用所学的水利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当时设计出高处截流的办法,带领大家在丘陵高处将水截住,同时挖河沟将水引流入下游湖泊,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老介绍道,在灾后修建基础水利设施的施工中,他又根据实际情况变更设计,利用堤后挖沟排水、废土筑堤,把水导入废旧河内,为涵洞工程节约了大量资金,还使下游万亩土地避免了内涝,变灾田为良田。

  为更好的进行水利施工建设,许老表示那时都是徒步走遍沂沭河沿岸进行实地勘查,也正因此取得了可靠的第一手水文资料。“那个年代国家贫穷落后,没有资金、各种仪器简陋,精密测量仪器更是严重缺乏,大型施工时需要到连云港等地去外调仪器使用,这也给水利施工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障碍。”许老继续讲述道,1957年以后才使用上独轮车,所以在那之前的外出测量工作,全都是肩挑背扛的携带测量仪器步行前往,由于仪器珍贵,仪器的安危那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累积了大量实地勘测数据和水利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许彦还结合自身水利专业知识,自行研制出测量仪器 “木质自动二分仪”,成功运用在水利测量勘探项目上,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又为国家节约大量经费。

  “敢为人先、任劳任怨、不断创新”,1954年4月,许彦被评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纪念章”,并赴北京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能亲眼见到毛主席、周总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耀”,提到这次北京之行,许老的眼神里满是泛着记忆的光华。

  从北京回来后,许彦深刻的意识到,水利勘探测量工作不但要自身艰苦奋斗、细心钻研,还应注重技术的“传、帮、带”工作。在治理沂沭河的工程施工中,他一人负责15公里的项目工段,有时一天要徒步行程30公里,来往于工程现场。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短缺,他就组织当地农民工参与工程施工建设,先后为上万名农民工做技术指导,一边教授他们施工技术,一边指挥工程进度,时常加班到深夜,住宿在工地。也正因此,许老的儿子许录春在提及儿时对父亲的印象时表示,他那时工作年初忙到年尾,长年住在工地上,一年也见不了几面。

  在临沂市岸堤水库、跋山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许彦每天翻山越岭进行山地实地测量,为项目施工累积了大量实地勘测依据。工程工期在冬季,气候恶劣条件简陋,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他不顾严寒经常趟入冰冷的河水中进行工作,双腿都被冻出关节炎,至今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正是有了像许老这样的老一辈水利人艰苦奋斗,才有了临沂市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的根基。

  对于这些自己年轻时曾参与过或者主导参与的水利工程设施,许老充满了不舍,“希望有生之年还想再去看看它们,替自己也替那些已故的建设者们。”

  临报融媒记者 周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