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第一书记|上官磊子:讲述兰山兴隆村里的兴隆故事

  冬日的午后,阳光和煦,在兰山区李官镇向阳河社区的兴隆村,红白相间的洋房整齐划一,居民或三三两两坐在墙边的石凳上晒着太阳闲谈,或在健身广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一幅闲适安逸的画卷扑面而来,很难想象这个村曾是附近有名的“后进村”,而为这个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正是2018年4月份驻村的第一书记上官磊子、王红德。

  “多亏了两位第一书记,俺们村终于不再是‘后进村’了,有了固定集体收入,还建了两个广场,能健身还能打大鼓跳秧歌,日子真恣!”今年65岁的兴隆村居民刘安花笑着说。

  “买支笔都得赊账”,“后进村”迎来两位第一书记 

  向阳河社区位于李官镇政府驻地北5.3公里,下辖兴隆、西朱里、东朱里、三官庄、楼子、杨杭、杭上7个自然村,其中6个村已经完成整体搬迁上楼工作。兴隆村是向阳河社区中有名的“后进村”,共有569人,全村共有700多亩地,包括109亩原来老村庄拆迁复垦出来的地和160亩的集体果园地。村支两委共有4人,村里党员23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后备干部2名。

  “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村集体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到了买支笔都要赊账的地步。没有收入,很多为民的想法和项目就被绊住了,更别提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了。”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张春霞说。

  2018年4月,市委办公室督查一室主任上官磊子与市委办公室保密技术检查服务中心主任王红德来到兴隆村开始了他们的第一书记生涯。

  “兴隆村已经完成整体搬迁上楼工作,从外观看,村容村貌还可以,但是细细考察走访就发现,除了村集体经济薄弱外,该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基础设施落后、干群关系不和谐等问题突出,党组织缺乏号召力,且村内无集体土地和房屋,村民增收渠道单一,党员群众意见比较大。”上官磊子说。

  强班子筑根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村要发展民要富,村班子必须强起来。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更是乡村振兴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战斗力强的党支部班子,发挥他们“领头雁”的作用,是实实在在促进村庄长远发展的措施。

  入村以来,上官磊子和王红德抓班子带队伍,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乡村振兴增强“内生动力”。先后多次带领村支两委和党员队伍外出接受党性教育,利用每月一次的民情日为党员上党课,传达上级的政策精神,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兴隆村虽有党员23名,但是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党员占了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干群关系不和谐,已经多年未能发展新的党员。针对以上问题,上官磊子和王红德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村支两委和全体党员中开展“三思三问”活动,自我反思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言所行是否符合村干部和党员的标准。其中,“三思”即村支两委成员要一思村委决策是否符合全村大多数群众利益,二思村委决策是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三思对村委决策是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三问”即全体党员要一问是否主动为村里做实事好事,二问是否支持配合村支两委的正常工作,三问言行是否符合党员身份。同时,做好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储备工作,截至目前,共发展2名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和3名后备干部。

  “‘三思三问’活动中党员干部的自我评分和自我反思都会进行张榜上墙,这极大刺激了党员干部争当先锋模范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强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张春霞说。

  育产业挖富源,产业“造血”拔穷根 

  村庄发展不能只是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只有村集体有了收入,村庄发展才能有持续的投入。经过无数次调研和走访,上官磊子和王红德为兴隆村开出了一剂“良方”——发展产业,让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对村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盘活利用。2019年1月份,在多次与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洽谈的基础上,成功推动兴隆村复垦地流转。截至目前,复垦地已建设高温蔬菜大棚14个,投资500万余元,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提供用工岗位30个。

  新建沿街楼对外出租。争取省级发展集体经济和区级配套资金,投资110万元,在社区西门建设一处上下两层的沿街楼对外出租,已实现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 同时,新上光伏发电项目。投资35万元在社区南门沿街楼楼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已实现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

  “强村富民,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才能架起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村里有了固定收入,各方面工作也就有了坚强后盾。”上官磊子说。

  “软硬兼施”,村容村貌展新颜 

  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村居环境文化韵味的提升,也会给群众带来幸福感。上官磊子与王红德坚持抓设施惠民生,切实为群众谋福祉。协调交通部门投资50万元高标准修建了社区南路,方便了居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投资9万元对村责任田的一条主路进行了修复,解决了老百姓运输难的问题;协调水利部门投资30万元修建社区东南一座断桥,使多年的断头路变畅通。投资50万元修建4000平方米的大广场,设立乡村大舞台、篮球场、健身场等五大功能区域,为社区7000多群众打造一处规模大、设施全的休闲娱乐场所;协调帮扶企业新港集团投资15万元修建兴隆村文化广场一处,安装了文化长廊和石桌石凳,并新建两座凉亭方便群众休闲;协调节能部门投资10万元为社区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协调体育部门为新修建的小广场安装了健身设施;争取民政局10万元的社区提升资金,为社区购买洒水车和太阳能路灯。协调市红十字会加强对社区卫生室提升改造,投资15万元对社区卫生室的软硬件进行完善,使社区群众不出社区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除了看得见的“民生工程”外,上官磊子与王红德还从“软实力”入手,着力抓文明树新风,形成良好风气。为弘扬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向慈善总会争取15万元资金,动员子女积极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不孝敬老人的进行张榜公示,同时加大对孝星的评选表彰力度,为70岁以上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份保障。另外,还结合市妇联开展的活动,积极开展“美在农家”“美在我家”宣传发动,去年共有70户被评为“四星级示范户”。与团区委对接,在社区引进设立山青社工,由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孩子免费开展作业辅导。

  “两位书记跟我们一起走访贫困户,到田间地头帮忙干农活,还多方筹措资金,第一书记为村里想的、干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春霞说。第一书记来村后,路通了、灯亮了、桥连了,两个广场建起来了,村集体有收入了,村干部腰杆硬了,很多原先不敢想、不能办的事情都干成了,老百姓腰包更鼓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张春霞说。

  临报融媒记者孙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