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第一书记|程树岐:尊重民意 让美丽乡村更有文化底蕴

  2018年4月19日,临沂市地震台程树岐派驻到沂水县道托镇西道托村任第一书记,进村第一天,程树岐就开展入户调查,他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从“建强基层组织,助力强村富民,弘扬文明新风,保障服务民生”四个方面发力,以群众“最急最需最盼”的民生项目作为工作切入点。

  从尊重民意开始,程树岐和村民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如何将一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整体种植效益低、村庄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较差的乡村,一步步打造成赋有风情、文化和经济高效能的美丽乡村?成了程树岐走访调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尊重民意,想村民所想 

  让村民喝上自来水,有水泥路可以走 

  去年4月19日,是程树岐派驻沂水县道托镇西道托村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进村之前,程树岐的脑海里浮现着一串数字:西道托村人口260户793人,其中低保户12户1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34人,其中包括3户“五包户”。共有党员26名,村支委委员3人,村委委员1人。全村基本农田1100亩,其中桃园种植8户400亩,丹参种植150户,约600亩。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

 

村民正在处理丹参

  等进村以后,程树岐的第一感受:的确不太好办。“全村只有一条路,地势属于北高南低,一遇到下雨天,村里的各个胡同就成了排水沟。”程树岐听完村主任的描述,不由得心里一紧。

  沿着村里坑坑洼洼的小路继续向村里走去,路上碰到一名村民。那名村民看到他们就问起来:“你们是哪里来的领导?”程树岐热情的和村民打招呼,笑着说:“我是地震台派驻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却没想到自己的这句话,被村民泼了冷水。“这么没钱的一个单位?派你来做什么?”村民的这句话,让程树岐暗下决心,心里卯足了劲,要为村里做实事来改变村民的看法。

  挨家挨户走访后,程树岐了解到,因村里自来水主管道泄漏,无法查找到漏水点,该村已经停水3年多了,严重影响了村民日常生活。“村民对于能否喝上自来水的愿望,非常的急切。”程树岐告诉记者,尊重民意,想村民所想,那就想办法让村民喝上自来水。

  为尽快解决村里自来水供水问题,程树岐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并与村两委协商后,于4月28日协调沂水县自来水公司技术人员携带漏水探测设备前往西道托村。通过两天时间的探测,终于探测到漏水点范围。5月1日下午,管道漏水点终于被找到,5月3日,全村终于再次恢复供水。

  自来水通了,路也得修起来。随后程树岐就到沂水县相关部门了解政策,在争取到政策支持后,入村1个月,西道托村户户通水泥路工程正式开工,20天后,投资85万元,15000平方米硬化路面完成,覆盖全村所有路面的户户通水泥路完工。村民出门就能走上平整的宽敞的水泥路了。通过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水泥路的实施,村民改变了对程树岐,这名新派驻第一书记的看法。

  在尊重民意上,程树岐特别注重一些小细节:村民家门口堆砌的石头,裸露在外面影响村容怎么办?帮村民将石头垒好,让石头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村民想养鸡怎么办?这个也可以,引导村民在家养鸡,将鸡圈养起来。“我内心就有一个想法:让农民做更好的农民,让农村更像农村,我来这里,只是引导他们,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奔着这个出发点,程树岐的“为民情怀”,让他跟村民走得更近了。

  挖掘村庄特色资源 

  打造土陶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如何将村子打造成美丽乡村?程树岐心里已经有了底:宜居乡村、休闲乡村、旅游乡村。投入20万元,对村两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提升,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投入资金45万元新修建一条村南山延伸到蜜桃产业园深处的生产路,解决了蜜桃产业园的交通运输问题,为村南山发展丹参种植产业园打下基础;协调投入资金65万元完成了村南小二型水库的加固,为下一步实施休闲垂钓项目打下基础;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协调投入资金30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投入资金7万元安装40盏路灯,实施了亮化工程……

  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后,程树岐又成立了12人组成的宣传队伍,请专家到村专门指导编排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惠农政策,营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浓厚氛围。宣传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新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宣传殡葬改革,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宣传村规民约,开展环境卫生评选奖励活动,培养群众良好生活习惯。

 

  程树岐向记者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土陶文化街。 

  “挖掘村庄历史,收集村民手中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老奖状,老勋章等纪念物品,建设村史文化馆。”程树岐告诉记者,经过深入挖掘发现,西道托村有一处古窑遗址。于是,他又将村里废弃的各种土陶制品收集起来,整理分类交给文创公司进行构思设计,让这些古老的土陶制品焕发生机,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中。

  目前,已打造土陶文化景观26处,实施了以土陶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今,从街道到院墙,从绿化到美化,从休闲广场到停车场无不彰显土陶文化特色,大幅提升了村庄文化形象。程树岐还带领村两委深入调查,挖掘出12名制陶艺人,目前已申报非物质化遗产传承人,帮助制陶艺人创新制陶工艺,紧跟时代步伐,成立制陶创客中心。今年11月,还注册了瓮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开创“二八红色股份”模式 

  村集体年可增收24万元 

  程树岐坚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服务基层民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难题,让村里“有钱办事”,更好为村民服务,是程树岐到村任职的一项重要使命。

  想要让村民靠种地挣更多的钱,在程树岐入村第5天时,他就去寿光找了一名种植大师来村里指导。当程树岐提出,可以靠种大棚提高经济收益时,却遭到了村民的排斥。“俺们村,祖祖辈辈种地,从来没有种过大棚。”“程书记,俺们知道你怪能,可是说到种地吗,你还真是个外行。”“有那钱搞大棚,还不如跟俺们村多修路。”村民的反对声一波接着一波,可是并没有让程树岐放弃。

 

程树岐告诉记者,今年有机葡萄的长势非常好,预计明年就能有收益

  “去年夏天,我带着他们去寿光大棚学习种植葡萄,来回看了10多回。”程树岐说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夏天去寿光大棚时,主要是看葡萄的长势,村民没有什么感觉,可是等到冬天再去,外面下着大雪,大棚里却热闹得很,采摘的,收购的,运货的。

  村民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大冬天的,大棚里咋还有葡萄?此时的程树岐,开始给村民安排任务了,一组人计算一颗葡萄树能摘多少斤葡萄,预算一个大棚的产量是多少?另一组人去周围收购商那里打听,一斤葡萄的市场收购价是多少?剩下的人,就在葡萄棚里采摘吃葡萄。

  “程书记,俺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葡萄。”“程书记,这葡萄的皮怎么跟提子似的,都不用吐皮,还没有籽,真好吃。”“程书记,一亩葡萄大棚能产1万多斤葡萄。”“程书记,现在这种葡萄的市场收购价是20块钱一斤,真贵啊,我还听说这葡萄都是卖给北京、上海、广州的大超市,一斤能买到90块钱。”听着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程树岐就给大家开了个小会,村里搞这种大棚能行不?这一次,没有一个人反对,大家都希望能快点将这种品种的葡萄引进到村里。

  今年3月份,村里开始建6处大棚,5月份就把葡萄种上了,7月,注册了果香有机葡萄合作社,经营有机葡萄合作产业园。如今葡萄长势非常好,预计明年就能有收益。搞大棚,怎么样才能让村民挣钱,村集体也有收入呢?程树岐围绕“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思路,有机葡萄产业,通过个人竞标入股,开创有机葡萄“二八红色股份”模式,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销售,大力发展智慧电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按照村集体与农户2:8的收益分成,实现增收双赢,村集体年可增收24万元。

  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与寿光建立长期技术指导合作,认真研究有机葡萄生物防菌、套袋、避雨栽培、控制树相、无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有机葡萄风味和品质。同时,积极推广19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水利管网,硬化田间道路,新建蓄水池2座,泵房2处。

  利用丹参种植资源引进丹参初加工企业,采用稳妥可行的形式与企业合作;探索引进黄桃深加工企业,合作建设加工车间,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在提升蜜桃大片(480亩)、中药材大片(560亩)的基础上,明年计划再建设6个有机葡萄大棚,发展葡萄育苗。做大做强合作社,实行专业团队经营,以苗木为“媒”,将有机葡萄推出去,向省市县三级派驻第一书记村倾斜,纳入有葡萄产业合作链条,提供苗木、技术、销售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临报融媒记者 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