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第一书记|赵壮: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实现双增收

在赵壮(中)的努力下,山阴农村社区通上了自来水。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这是来自省财政厅派驻平邑县山阴农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壮深入调查后确定的工作目标。他认为“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抓住党建工作这个“牛鼻子”,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美丽乡村,努力实现村党组织坚强有力、村庄和谐美丽、村民脱贫致富。

  打造美丽乡村,完善基础设施聚民心

  自2018年2月7日驻村后,赵壮及时转变角色、摆正位置,扑下身子干实事。修建3处文化健身广场,改善村容村貌,丰富群众农闲时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还进行汪塘治理,美化乡村环境。”赵壮说,他们对社区沟渠进行了清淤整治、景观打造。另外,还对地庞路社区路段进行绿化,在主街及社区广场安装149盏路灯,使社区夜晚亮了起来。

  治村先治水,赵壮与社区“两委”班子反复讨论,请县、乡水利部门反复论证,新建拦水坝,对沿岸进行了砌石加固,安装了护栏,既增加了抗旱蓄水能力,又增强了安全性、美观性。另外,还对3处塘坝进行了除险加固复修,进一步提升了周边农田灌溉能力,改善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同时,赵壮还协调县水利局为12个自然村打出深水井并安装水泵等配套设备,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饮水安全问题。

  “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赵壮说。去年邀请白彦镇庄户剧团在社区2个自然村举办了文艺演出,村民还自发编排演出了歌舞节目。

  另外,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他还联系省广电局组织开展公益电影展映活动,为社区老百姓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抓党建工作“牛鼻子”,转观念、拓思路

  “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赵壮说,这次驻村首要任务就是通过两年的工作,把党建抓起来,使支部强起来,带出领头人,打造好班子。为此,驻村以来,他紧紧扭住党建工作这个“牛鼻子”,着重引领社区“两委”班子转观念、拓思路、改作风、强素质、提能力,努力打造一支自身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工作队伍。

  考察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是一条捷径,赵壮先后组织“两委”成员和致富能手到临沭县店头镇、平邑县其他先进镇村、寿光市等地考察学习。考察学习后,赵壮还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比差距、找出路”的大讨论,使大家既认识到自身不足,又明确发展目标,坚定致富信心。

  “平时采取个别谈话、感情沟通等方式与社区党员干部交流碰撞、触动思想,拉近了与党员干部的距离。”赵壮说,特别是对党总支副书记教方法、压担子、树威信,使其工作能力、工作状态都有了较大改进和提升,并于2019年通过选拔成为专职化基层党组织书记人选。

  驻村以来,赵壮共发展党员3名,做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工作12人次,另有多人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积极发掘有思路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产业发展中。”赵壮介绍,通过工作实践进一步锻炼本领、提升才干,为社区党组织积蓄了后备力量。

  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产业扶贫

  山阴农村社区位于白彦镇驻地北5公里处,2008年8月按照大村庄模式建成,辖区共12个自然村。该社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多为山地丘陵薄地,缺乏水源,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作物种植以及外出务工。“社区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债务问题较为严重。”赵壮说,社区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对驻村帮扶工作期望较高,他深感作为党总支书记责任重大。

  如何带领山阴农村社区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扶贫,成为赵壮带领社区村民脱贫增收的首选。针对该社区的实际情况,赵壮争取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邱庄养殖基地二期、三期项目,收益用于社区集体和贫困户增收。

  借鉴其他第一书记的经验做法,赵壮带领该社区村民与寿光市一家果蔬种植企业合作,在社区流转土地70亩,结合建棚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对地块进行平整、砌垒石坝护坡,共建成大棚29个。“项目建成后,可为村集体每年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近12万元。”赵壮说,不仅可填补社区规模种植的空白,还能够有效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经过赵壮的努力,该社区成立专业合作社,发掘当地传统资源潜力。他引导成立社区第一家专业合作社,与当地一家药企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200亩种植丹参、金银花,支持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临报融媒记者 庞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