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红色“大动脉” 红色高铁将远扬沂蒙精神!

  2019年11月,沂蒙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终于迎来了盼望多年的高铁,千万沂蒙人民高铁梦圆。

  鲁南(日兰)高铁运行后将带动沂蒙老区步入高铁时代,极大方便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出行的同时,更将进一步助推沂蒙革命文化声名远播,在中华大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高铁“东风”来 把沂蒙精神传播得更远 

  11日上午11时许,临沭县曹庄镇88岁的“老支前”模范王课昌老人倚着墙,晒着太阳,听老邻居拉着呱,心里别提多恣儿了。当听记者说11月底,鲁南(日兰)高铁即将开通,老人精神一振,激动地说:“好啊!大喜事啊!”

  1948年“钢八连”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王课昌和村民一起积极帮助部队抬担架、救伤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曾到王课昌家中看望。这几年,被习总书记接见过的王课昌老人可没少出门,频繁到北京、济南等地接受各种表彰。国庆期间,老人还受邀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大阅兵式,出现在“致敬”方阵里。

  光荣、激动是老人心底最真实的感受,但交通的不便也让老人印象深刻。“咱临沂没有高铁,我几次去北京都是去枣庄坐高铁,很不方便,一把年纪就怕折腾,以后在临沂就能坐上高铁了,去北京不就更快、更方便了嘛!”王课昌老人声音洪亮,眼神中透出希冀。“四爷爷,等高铁通了,让孩子带着您去感受下。”旁边的邻居插话。“好,好,好。”老人笑着连说三个好字。

  11日,“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正在北京忙碌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北京分会的事情,来北京她是早早预订的机票,因为早订票价格便宜很多。“我前两天和其他政协委员体验了鲁南(日兰)高铁,特别激动,坐高铁很多次了,但在家门口坐高铁和在别的地方坐的感觉不一样。”电话中,于爱梅激动地说,因为交通的原因,很多外地的党员、干部、学生不能来临沂,不能全面了解沂蒙精神,不了解何谈学习和传承?

  作为沂蒙红嫂的后代和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于爱梅于2016年6月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成立了分会,大力宣传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拥军模范祖秀莲、沂蒙六姐妹等主要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讲述孟良崮、大青山、战工会、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等富有纪念意义的革命圣地的故事。“有了高铁这股‘东风’,沂蒙精神将会进一步发扬光大。”于爱梅说。

  打通红色“大动脉” 高铁建设者演绎沂蒙鱼水情 

  2017年5月,“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投资1800万元建设的“红嫂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有数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他们都被红嫂精神、沂蒙精神所感染。馆内收藏的300多幅照片、200多件实物,浓缩了老红嫂的事迹,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沂蒙红嫂拥军支前历史画卷和新时期沂蒙红嫂艰苦创业、爱党拥军的精神风貌。

  “人家团队来参观前跟我联系时,你知道我最怕人家问我哪句话?就是‘你们那有高铁吗?’”朱呈镕告诉记者,每次她都回答“快了,快了!”盼望着,盼望着,鲁南(日兰)高铁真的通了,沂蒙山区终于迎来“高铁新时代”,沿线3500万群众的“高铁梦”成为了现实,朱呈镕比谁都激动。

  朱呈镕告诉记者,她始终关注着高铁的进展,前期更是带着水饺前去高铁建设现场,慰问一线高铁建设者们,双方还结成了共建单位。“1982年,铁道兵四师来到革命老区山东临沂,修建了沂蒙山区首条铁路——兖石铁路,为老区人民拓开了一条驶向外界的快捷通道。30年后,当年的那支铁道兵队伍,如今的中铁十四局筑路大军又回到这里,投身沂蒙山区首条高铁建设中,创造了11项第一的优异成绩,演绎了道不尽的红色沂蒙鱼水深情,这也是这列‘红色高铁’的内涵之一。”朱呈镕说。

  “我觉得高铁开通的意义重大,相当于打通了临沂对外交流的一条大动脉。”朱呈镕说,11月底她将踏上南下的行程,去南海的6个礁岛慰问戍边战士,届时,她也会把这一好消息告诉驻守南海的沂蒙兵儿子们,他们以后回家乡方便了。

  辐射半径扩大 开春红色文化旅游将迎来小高峰 

  为迎接鲁南(日兰)高铁的开通,宣传推介临沂的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市文化和旅游局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推介。

  10月29日,我市在北京举办了“高铁开进沂蒙山”——临沂高铁沿线城市文化旅游系列推介会,盛大拉开了高铁沿线城市宣传推介的大幕;10月30日,走进天津;11月1日,走进石家庄。

  “高铁沿线城市文化旅游推介会,还将到上海、南京、合肥、郑州等城市宣传推广。高铁的开通带来了临沂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大大有助于推介沂蒙红色旅游资源。”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广田动情地说,尤其北京是全国旅游业的“龙头”,此次推介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地文化旅游业在更高层次上的交流与协作,加快实现客源互送,互惠共赢。“推介会上,很多旅行社、研学机构、俱乐部、高校、协会、媒体参加,大家对临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感兴趣,更是吃惊于沂蒙老区的发展变化。相信明年春天,临沂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都将迎来一个小高峰。”张广田说,以前临沂的旅游市场大多是三四个小时的大巴车近途游,高铁的开通,使得临沂的辐射半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五湖四海的游客来临沂。

  沂南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总经理唐泽海表示,来影视基地拍摄的很多剧组都来自北京、上海等地,临沂没有高铁,他们只能坐到泰安、曲阜,再租车来基地,费时费力、舟车劳顿,以后有了高铁就方便多了。“我们印了很多精美的宣传册子,宣传咱临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随鲁南高铁送到成千上万的乘客手中。”唐泽海笑着说。

  这条高铁增强了沂蒙精神感召力 

  对于“红色高铁”的说法,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沂蒙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临沂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柴鸥林十分认同。柴鸥林表示,鲁南(日兰)高铁对于沂蒙老区人民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条普通的高铁,“她”承载了太多太多,“她”是千万沂蒙老区人民的期盼,“她”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辐射作用不可估量。

  柴鸥林说,据他所知,在革命老区中,临沂通高铁时间是最晚的。早些年他出差到湖北省,看到人家位于山区的红安县就已经开通了高铁,内心受触动很大。这些年,他也收到很多城市的邀请,请他去讲党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他推辞了不少。“往返一趟,挺折腾人的。”柴鸥林无奈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柴鸥林表示,这些年,受制于交通的不便,我们弘扬沂蒙精神在“请进来、走出去”时,受到很多限制。举个例子,中央党校的中青班正在临沂进行学习、培训,如果高铁通了的话,相信会有更多班次开班,吸引更多中央机关、部委的领导来到临沂锤炼党性,届时他们会给临沂带来信息、政策、支持和机遇。

  “所以,鲁南(日兰)高铁不再是单纯的一列火车,‘她’让沂蒙精神辐射力更强,引领力、感召力更强,对沂蒙老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提升作用。”柴鸥林表示,相信以鲁南(日兰)高铁为载体,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奋斗中所创造的伟大精神,将会在全国产生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沂蒙红色文化也将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明珠,绽放着夺目光彩。

  ■相关链接: 

  高铁串起的红色文旅瑰宝 

  临沂北站: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南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兰陵苍山暴动纪念馆、兰陵中国知青村旅游区,沂水沂蒙山根据地旅游区、沂水桃棵子红色文化旅游区。

  蒙山站:孟良崮旅游区,沂蒙六姐妹纪念馆,沂蒙山旅游区龟蒙景区,沂蒙山旅游区云蒙景区,蒙阴县岱崮地貌旅游区。

  费县北站: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银座天蒙景区(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莒南北站: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暨山东省政府旧址、渊子崖红色旅游区、莒南县马棚官庄旅游区,临沭朱村文化旅游区。

    临报融媒记者付茜

    相关文档

    新技术、新能源大量应用 绿色高铁 节能降噪环保

  临沂北站是鲁南(日兰)高铁核心枢纽站,是山东省第三大高铁站、全国最大地市级高铁站,也是临沂市首座高铁站,为近千万临沂民众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捷。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鲁南(日兰)高铁一砖一瓦逐渐增高,每一寸路面硬化、每一个节点完工、每一平米立面的完成,都牵动着临沂人民的心。“更快高铁”“绿色高铁”这些标签,让鲁南(日兰)高铁的开通备受关注。近日,记者采访鲁南(日兰)高铁的设计、施工建设者,听他们讲述高铁故事。记者了解到,原来智能与环保理念,充分体现在设计、施工建设等各个细节上……

  搭桥修建、以电代油 新技术、新能源让高铁更环保 

  高铁线路的修建,多数是搭桥穿山,从单线到多线、从线性到网状,这样的设计除了拉直线路、缩短相对距离和确保安全外,减少土地占用、减少大气污染也是重要因素。“架桥的设计,最大限度减少了土地占用。”中铁十四局鲁南高铁项目部一分部总工赵传新说,铁路与公路相比,所需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比公路所需面积少很多,节约土地的效果明显。

  “高铁的新能源利用率高,还实现了‘以电代油’,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说起在高铁建设过程中,绿色环保的作用,赵传新告诉记者,高速铁路采用电力牵引,不消耗日益价高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并且由于速度高、开车密度大,使用频率高,一条等长的高速铁路机车使用量相当于普通铁路的数倍,大大提高了电能在整个铁路能源使用中的比重,优化了铁路的能耗结构,也使污染降低了,更加环保舒适。

  2017年6月5日,中铁十四局鲁南高铁项目部三分部(五公司项目部)率先架设了鲁南高铁全线第一孔箱梁,拉开了全线箱梁架设的序幕。赵传新感叹: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架梁队的施工人员排除一个又一个困难险阻,安全优质地完成了架梁任务。

  临沂北特大桥自临沂北站向西延伸,上跨结构物达8处之多,过高压线5处,通过6个村庄。尤其是跨京沪高速公路、跨沂蒙路/新G205国道连续梁的架设,由于未能采取封闭施工,桥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安全隐患很大,项目部采取增加临边防护、增加安全员盯守和交通疏导等措施,确保了架梁安全通过。

  “因线下施工不能及时提供作业面,架桥机曾4次调头。”赵传新向记者介绍,这就相当于每次调头,都近乎设备的重新安装,而且调头至少要耽误7天的时间架梁,加上调头区域内地基复杂,软泥较多,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减少扬尘、降低噪音污染…… “四新”技术应用好处多 

  高铁线路沉降要求严,沉降评估周期长,但是工期短。通过严格过程控制,加强细节管理,沉降敏感地段,提高施工标准,使工程提前沉降稳定。中铁十四局鲁南高铁项目部经理郑云亭向记者介绍,临沂北站建设方案确定较晚,工期异常紧张,工程量大,交叉施工多,施工组织难度大,施工协调要求高,技术质量控制难度大。

  如何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郑云亭说,通过细化优化施工方案,部分施工项目采用非常规施工工艺,成立施工协调小组亲临现场协调,加强技术质量过程盯控,使临沂北站按期完成。“三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路基连续压实控制技术、连续梁无粘结预应力钢棒技术是最新的3种技术。”郑云亭说,钢筋加工采用数控设备,使用钢筋滚焊机、数控弯曲机等设备。通过数控,钢筋加工尺寸精准,大大减少钢筋成品报废率。

  不仅如此,在桥梁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拌和站除尘降噪技术应用;化学泥浆在桩基的应用;二维码在施工中的应用:智能循环压浆施工技术应用,也就是“四新”技术的应用,让鲁南(日兰)高铁变得更特别。

  郑云亭表示,桥梁施工新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自动无尘桩头快速破除施工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接触网预埋件垂直定位施工技术、墩帽钢筋支架模具技术。“拌和站料仓采用全封闭式料仓,拌和机全封闭降噪,水泥罐上方增加除尘器,输送带半封闭,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施工扬尘,也大大地降低了噪音污染。”郑云亭说,挖钻机专用化学泥浆(泥浆粉),此材料在项目使用中极大地减少泥浆制备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有效地防止泥浆外排污染环境。

  通过应用二维码技术改进了传统的工程现场管理,将具体数据明确化、责任人关联化,使得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相关责任人。“二维码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我们省去了大量查找通知的时间,而且能直观地将现场的细部工程信息呈现出来,提高了我们在施工中的管理工作效率。”郑云亭告诉记者,通过循环设备实现压浆料的循环使用,保证了补压质量,减少了对压浆料的浪费。

  临沂北站:美学追求+哲学理解 

  不同的项目在美学追求、哲学理解上各不相同。临沂北站,就是和城市布局及大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功能及城市空间上,不仅是对人流导向的组织,也是对人生活方式的组织。车站,除了能让旅客到达想去的地方,还能让旅客感受到它所处的城市是怎样的。

  你知道鲁南(日兰)高铁日照-临沂-曲阜段工程所有站房的设计者是谁吗?筑境设计携手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拔得头筹,联合中标,筑境设计一举拿下日照-临沂-曲阜全段站房设计权。

  据临沂北站设计副总体杜刚勇介绍,临沂北站建筑以疾驰的高铁为意向,整体造型流畅、现代、动感十足,寄寓着城市高速发展的美好愿望。项目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是融合高铁、地铁、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等诸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室内设计延续建筑立面流畅现代的元素,整体风格清新质朴素雅。”杜刚勇告诉记者,进站大厅入口天花板为铝条板单曲面渐变弧型顶,利用铝条板间隙调节角度,弧形扇面逐渐增大,从而减小视觉上的差异。

  候车厅吊顶结合结构拱桁架走形,并通过条板、格栅的疏密排布,突出空间通透性和连贯性。各个界面(地面、墙面、吊顶)在各个空间中主次分明,各部分的色彩和线条尺量连续和一体化的设计,保证空间的总体风格,从而为旅客提供舒适的视觉氛围,营造人性化感受。

  “候车大厅的顶面设计,采用了富有曲线美感的拱形穹顶。”杜刚勇说,城市通廊层以黑白灰经典色系为主要色调,使得整个通廊更加宽敞明亮。就连盥洗室,也是经过了充分的设计和装修。

    临报融媒记者 王晓

    科技为先 追风逐电 蓝色高铁体现匠心精工铸造!

  鲁南(日兰)高铁试运行以来,动车组以350公里的设计时速飞驰,既快又稳,这主要得益于线路设备极高的平顺度。而在线路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标准苛刻、精益求精,静态验收、联调联试阶段、定期排线巡查等工作,每天用精调、精密、精细、精心的工作态度,夜以继日,为沂蒙老区人民早日圆高铁梦精益求精……

  每组道岔检查150多次,测量1.8万个数据 检查整修到处“挑刺儿” 

  据鲁南(日兰)高铁介入组组长李庆华介绍,他们负责鲁南(日兰)高铁140多公里线路的管理和养修工作,早在今年4月份,便开始对线路进行质量介入检查和整修。5月下旬,鲁南(日兰)高铁进入静态验收的关键阶段。当时,临沂最高气温超过35℃,负责线路设备验收的侯林和同事们顶着烈日的炙烤,俯身在轨道上洞察“蛛丝马迹”。

  侯林告诉记者,道岔是为列车进出站转线时提供保障的关键设备,道岔高质量,是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步。“597、596、599……”他们用手中的尺子,不间断测量每两个道岔螺栓之间的距离,以此来测算轨枕是否歪斜。“鲁南(日兰)高铁的岔枕全部浇筑在轨道板上,一旦发现枕间距误差超出5毫米,就要将整块轨道板拆除更换,这样才能确保列车运行时的安全和平稳。”侯林介绍。

  夏日里,蹲在钢轨旁,随着测量,一点一点地挪动着身子。后背早已湿透,脸上的汗水一滴一滴往下落,溅在滚烫的钢轨上,马上便被蒸干了,只留下一丝黑色的痕迹。侯林和他的同事,要对每一组道岔进行150多次检查,对管内123组道岔进行覆盖式的检查,加起来要测量1.8万多个数据,这还只是所有验收过程的一个小步骤。

  进入今年8月份,鲁南(日兰)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线路上穿梭起动态检测车,用于列车高速运行状态下测试铁路线路的质量情况。赵潇是该段鲁南(日兰)高铁介入组的成员之一,他和同事们根据白天检测车测得的数据,对线路设备病害“挑刺儿”,并本着“重点问题立即整改、一般问题限期整改”原则,及时对线路上存在的细小病害进行补修整治。“为了不影响白天检测车的正常运行,整修作业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赵潇说,他和同事们每天晚上7点就要出发,一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才能结束,有时一个十分微小的病害,都要让他们忙上一两个小时。目前,影响线路安全的所有问题均已整改完毕,确保线路的安全、稳定、舒适。

  “精调师”每天俯身近2000次 调整500米钢轨,需要花费10个小时 

  在鲁南(日兰)高铁上,快速、平稳的列车让乘客的舒适度大大提升,高铁上“立硬币”、“叠水瓶”的绝活更是屡见不鲜。为什么鲁南(日兰)高铁能跑得又快又稳?近日,记者走近鲁南(日兰)高铁的“精调师”,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在钢轨上“绣花”的。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临沂工务段鲁南(日兰)高铁介入组副主任纪伟,主要负责高铁线路的精调精整工作,他和他的工作小组被称为日兰高铁的“精调师”,他们的工作对高铁列车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今年29岁的纪伟,从事高铁工作已有6年时间。从2017年来到临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对铁路线路的几何尺寸,进行精细地调整,来提升线路的平顺度。“时间紧,任务重,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纪伟告诉记者,在高铁线路上经常会有一些微小的高低起伏或者不平顺,很多是肉眼看不出来的,但是在350公里的时速下,可能会影响乘客的舒适度,这就是他们要消灭的目标。

  高铁线路的精调精整是以0.1毫米计,也就是说,纪伟和同事们要让动辄数吨重的钢轨以0.1毫米为单位进行移动,这样精细的操作难度比绣花还要高。纪伟从一开始就坚持着高标准,按照技术规章,无砟高铁线路轨距误差在±1mm以内就算合格,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将误差控制在±0.5mm范围内。然而在实际干的时候,他们先后对线路整体调整了4遍,硬是把误差控制在了±0.2mm以内,大大提升了线路的平顺度。

  这零点几毫米的背后,是100多个日夜的辛苦付出。俯身测量、调整、挪动一小步、再俯身测量……这就是纪伟和同事们每天的“固定动作”。“我们每一遍精调都要对每一根轨枕处的螺栓、扣件等进行反复测量和调整。”纪伟说,按照轨枕间距60cm计算,从费县到日照,大概要俯身调整190万次,每人每天也要俯身近2000次。

  在进行每一处调整时,从测量数据到拆装扣件,再到精细调整,前前后后要有好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我们利用电子道尺来测量轨距数值,精确度能达到0.01mm,这也能让我们对作业质量有了更精细的把握。”纪伟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尘土对测量数据造成细微的影响,他们精调作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清除扣件下的浮土。“有时一个地方有问题,前后连续七八处都需要调整,而且经常是这边调好了,那边又变动了,需要回过头再调整。”纪伟说,走三步,退两步,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短短500米的距离,普通人几分钟便能走完,而他们却需要近10个小时。

  “作为高铁工作者,实现革命老区人民的高铁梦,确保沂蒙人民平安、温馨、快速出行,就是我们的责任和动力。”纪伟说。

  火眼金睛防范石头滑落 

  鲁南(日兰)高铁贯穿沂蒙山区,沿线多丘陵陡坡,山坡上的落石成了时刻威胁高铁运行安全的“定时炸弹”。

  “在时速350公里的情况下,即使山坡上落下一个花生米大的石头,都有可能击中列车酿成大祸。”该段鲁南(日兰)高铁介入组成员武传伟告诉记者,为消除危石带来的隐患,他和同事们要定期到隧道上方、沿线陡坡和各个重点防护地段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危石,当即采取清理或者加固等防护措施。

  这样的巡查可不简单,因地段多处于山坡顶部,根本无路可循,他们只能手脚并用往上攀爬,有时为了检查一个地点,竟要连续翻过两个山头,这种巡查在鲁南(日兰)高铁开通后也会是一项重点工作。

  武传伟告诉记者,结合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在鲁南(日兰)高铁开通前,该段已经对沿线靠近铁路的水库、高大树木、彩钢瓦房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等沿线周边环境问题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排除了沿线的所有安全隐患,为高铁列车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南(日兰)高铁的桥梁医生王庆石,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临沂工务段的助理工程师,主要负责鲁南(日兰)高铁桥梁设备检查验收工作。2016年,研究生毕业的王庆石没有和同学们一样奔赴大城市,而是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铁路桥隧工。“我学的就是桥梁和隧道,就想着尽快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家乡的铁路建设上去。”王庆石告诉记者,2018年11月份,他主动请缨加入了鲁南(日兰)高铁提前介入组,开始了他的“筑梦之旅”。

  早在静态验收期间,王庆石和同事们的任务就是要爬上每一座大桥,并对它从里到外进行全面的“体检”。桥梁支座是整座大桥的“关节”,是确保整座大桥安全的重中之重,然而他所在的位置高度只有一米多,最矮处仅有几十公分,狭小的空间和复杂的结构让这里成为了最难检查的位置之一,而王庆石却总往这里钻。

  他经常趴在支座旁,用检查锤或用手,掀起支座上的防尘罩,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细节,一丝一毫的隐患都不放过。“桥梁的工作,不能出问题,否则就是大问题,裂缝、螺栓松动等这些病害,一个都不能有。”王庆石如是说。

  为确保检查的全面无死角,王庆石需要从狭窄的检查孔,进入到漆黑一片的箱梁内部,由于缺乏空气流通,这里让人呼吸不畅。黑暗中,王庆石只有借助手电筒的光线,“贴”在墙上仔细地检查,像啄木鸟一样,用检查锤敲击着每寸墙体,检查混凝土强度。久而久之,王庆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微弱的光线里,能够准确地发现仅有一两毫米的微小裂纹。“虽然工作不易,但我们从不觉得苦,因为我们干的活就是在圆自己的梦。”王庆石这样告诉记者。

    临报融媒记者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