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使命担当——治理“烂摊子” 擦亮“红顶子”

  称其为“烂摊子”,言之有据:多年来,顶子村班子软弱涣散,矛盾尖锐,在店头镇出了名。

  称其为“红顶子”,名不虚传:抗日战争时期,顶子村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驻地,曾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

  2018年4月,临沭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顶子村。两位第一书记肩负的重要使命,就是治理“烂摊子”,擦亮“红顶子”。这担子很重啊!

  忆初心,筑起战斗堡垒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关键在于抓住“牛鼻子”。两位第一书记认定,顶子的“牛鼻子”,就是班子。

  抓班子,先摸底子。他们了解到,全村31名党员,除两名第一书记外,其余本村的29名党员,平均年龄50多岁;党支部成员的年龄也偏大,大都精气神不足,工作缺少闯劲,缺少硬劲。

  班子要硬起来,心要先热起来。党支部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开起来了,大家你瞅我,我瞅你,一声不吭。第一书记张昆先开腔:“大伙想想入党誓词,再摸摸心窝,入党的初心还热不热?”

  忆初心,打开了“话匣子”。党支部书记王柱昌说:“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些年,我几乎把初心忘掉了。作为‘领墒牛’,我领不起绠来,遇到歪风邪气,就腿发软,往后缩。”大家纷纷接上话茬:“俺这些‘拉偏套’的,也不尽力,在是非面前,睁只眼,闭只眼,绕道走,生怕当‘出头鸟’。”“细想想,咱这党员干部都混同普通群众了,哪还有个先锋的样子?”“可不是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咱干部不带头,还能怨群众不干?”

  忆一回初心,淬一回火。经常忆初心,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渐渐树立起来了。大家说:“当干部,就要勇担当,敢作为。不担当、不作为,那不是光养兵不出征吗?”打这,干部们个个信心满满,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支部堡垒坚强了,首先下力提高党员素质。他们组织党员学党章,明确新时期我们党对党员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一来,党员眼界宽了,境界高了。入党不久的新党员王沂昌,过去20多年来一直在外做生意,到了49岁才入党。谈到为啥这么大年纪还入党时,他深情地说:“人不能光为钱活着。俺爷爷是老党员,我要踏着他的脚印走,像他那样,为大伙出点力、办点事!”全村31名党员,个个精神抖擞,大事小情,全都冲在前。群众说:“这才像个党员的样子!”

  党员打先锋,旗帜飘起来。党支部建立起支部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的“1+10+10”制度,即一名支委联系10名党员、一名党员联系10个农户,让每名党员身上都有职责和任务。党员们经常走访群众,耐心倾听意见,多听真话、实话、“刺耳”话,了解大伙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对工作有什么意见,严格按群众意愿办实事。

  对此,第一书记工作组副书记王绪波颇有感触:“刚进村时,有村民说,把上级拨付的资金分给老百姓多好啊。我们就耐心做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法宝。每花一笔钱,都由村民代表审议通过。集体的事办好了,大伙的事也就不愁了。”村民们都说:“这样办事,俺信得过!”

  承传统,弘扬红色基因

  顶子与朱村,一河之隔,一个沭河东,一个沭河西。在革命战争年代,两个村如同镶嵌在沭河畔上的耀眼红星,交相辉映。

  天有阴晴,地有高低。过去十几年间,顶子因走了一段“下坡路”,而黯然失色。而沭河西边的朱村,却一直保持着先进,将红色基因和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朱村考察,勉励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生活得更幸福。

  朱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张昆与王柱昌作了这样一番分析:顶子与朱村,不光红色基因相连,而且家祖根脉相通。细寻起根来,顶子的老根就在朱村。据老人说,几百年前,朱村王姓弟兄三人,渡过沭河,在东岸落脚定居。因这里是片高岗地,故取名“顶子”。谈到这,他们更加坚定了学朱村的决心,带领着村干部到朱村参观学习。6年来,朱村投资30余万元,建起了“钢八连”抗日战斗纪念馆、朱村烈士陵园等“五馆一园为一体”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朱村的红色创举,激发了顶子的奋进精神。他们决心把朱村经验学到手,让顶子也红起来!

  回村后,他们立即走访了数百名知情者和亲历者,深入挖掘红色历史资源,搜集整理图片、实物数百件,撰写文字资料数万字。随后,开展了“钢八连”纪念馆筹备工作,现已基本就绪,准备开工。

  弘扬红色基因,擦亮了“红顶子”。近年来,第一书记筹资13.6万元,重建顶子村牌坊;筹资70余万元,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室、村卫生室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筹资20余万元,对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村中心公园和村内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顶子又红起来了!

  善引导,培育文明风尚

  以往,顶子村“闹家包子”出了名。人们讥讽道:“班子软,村风邪,争争吵吵人不和。”村风不正,“红顶子”蒙尘,让村里人感觉很没面子。

  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善于发现积极因素,加强引导,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眼老盯住落后面,看得一团漆黑。

  春日的一个早晨,张昆一敞开门,一阵清风扑面而来。他脑子一亮:顶子也有闪光点!自恢复高考以来,顶子村每年都考出好几个大学生,被誉为“状元村”。它表明,顶子人有一种崇文尚教的精神特质。虽然一时落后,但顶子有红色基因,又崇文尚教,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它,利用它,传播文明风尚。

  一支由党员带头参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建立起来了!志愿服务队围绕环卫、健康、文化、孝善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他们走进家庭,发放宣传单,讲解乡情村史、文明规范、村规民约。同时,还绘制墙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各类墙体、围栏、亭榭、碑铭上,让群众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文明的熏陶。

  人造环境,环境造人。浓厚的先进文化氛围,提升了村民文明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全新的认识。谈到村里闹“家包子”的往事,大家羞愧地说:“从根上说,咱村同祖同宗,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闹不团结真不应该呀!”

  村里风气正,人心思名声。人们说:“人要脸,树要皮,谁不想有个好名声?”在“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村民们踊跃参加,积极争创,唯恐落下半步,弄顶落后帽子戴头上,让儿女脸上无光。目前,全村共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人物23人,文明家庭20户。尊老爱幼、爱家爱国的文明风尚,已蔚然成风,顶子村也因此被评为2018年度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

  临报融媒记者 孙锐 通讯员 吴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