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跑赢了病毒”临沂流调队持续战“疫”312小时

流调队员现场调查。

流调队员工作中。

  从7月6日到7月19日,对临沂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们来说,是312个小时的坚守和付出。他们昼夜不分、黑白颠倒,累了困了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一顿饭;手套下是他们被汗水泡胀的手,面罩后是他们充满血丝的眼睛……

  发现异常样本! 凌晨,临沂吹响“集结号”

  7月6日凌晨,市公卫大楼前,临沂市疾控中心流调队整装待发,就在几小时前,兰山区在例行全员核酸检测中发现了一份异常样本。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临沂市疾控中心流调队迅速与县区流调队组建了临时流行病学调查组,对这名阳性病例展开了紧张的流调。

  “因为这一例阳性是在全员核酸检测中发现的,传染源头、传播情况均不清楚,感染者活动情况也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迅速调查清楚感染者近几天的行动轨迹与接触人员情况,任务十分艰巨。”临沂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陈翠霞告诉临报融媒记者。疫情初期,新增感染者每天都在增加,特别是兰陵县也出现了阳性新增,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疫情初发的两天,我们几乎都没合过眼,流调任务一个接一个发来,我们只能趁着任务间隙稍微趴一会。”陈翠霞说。

  流调队员们年纪最大的近60岁,临近退休;最小的只有23岁,参加工作不到一年。他们或拨打电话、或现场调查、或摸排风险人群、或统计数据、或撰写报告,为了遏制疫情的扩散,他们不眠不休,奋战到底。

  流调询问精确到分钟 第一时间划定风险区

  电话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中最常见的方式,流调队员要通过电话核实市民身份,询问家庭状况及近期行程等。

  “您好,我是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向您了解一下情况……”流调队员陈丽琴正在做电话流调。放下电话后,她告诉临报融媒记者,“我们要对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进行精确到分钟的流调询问,让其尽量详细回忆行动轨迹,不漏过任何信息,然后汇总出核心信息,疫情防控指挥部再根据我们提供的核心信息,第一时间划定并公布风险区。”

  流调队员高铭屿说:“一天拨打数百个电话是很正常的,遇到市民不信任,我们需要耐心地对其解释,有时还要联系公安部门帮助证明身份,对行程信息调查得越详细,就越能阻挡住病毒的传播,这就好比织一张网,网越细越密,病毒就越逃脱不了。”

  织密这张“网”离不开每个市民的配合,“有一次凌晨一点,我对一位市民进行电话流调,市民不仅十分配合,而且在结束时对我说‘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敬’,我瞬间觉得自己这些天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流调队员陈丽琴说。

  从7000多张监控照片中 排查密接人员

  “现场流调也是疫情防控重要的一环,在病毒传播风险区,我们必须跑得比病毒还要快。”王红说,现场流调不仅要以快制快,还要心细如发,流调队员接到阳性报告后,必须马上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和环境采样。

  遇到轨迹查不清、市民回忆困难的情况,还要公安、工信部门的协同配合,调查出清晰的活动轨迹,并确定密接人员。“有些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十分复杂,排查的工作量十分大。有一次,为了排查出与感染者共用卫生间的密接人员,我们对照7000多张监控照片,将人员一一比对了出来。”王红说。

  能熬夜、能战斗的 流行病学调查组“参谋部”

  信息组作为联合流调队数据信息交换中枢,主要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各类疫情防控信息。“信息组的队员必须擅长沟通与协调,掌握过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当然还需要具备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熬夜’。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3点左右,疫情初期连续2天彻夜未眠。”组员李印邦说。

  面对一串串数字,信息组全体成员靠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夜以继日的坚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兰陵的十多个日夜里,信息组处理了全部确诊病例和疑似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4500多名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流调信息,查重和审核数据达到30万余次。李印邦说:“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组‘参谋部’,我们要准确预测疫情上升、下降走势,为防控力量的精准投放提供信息支撑,为指挥部把握疫情概况、指导和推进相关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他们是战“疫”的侦察兵,与病毒赛跑;他们深入疫区,对病毒“围追堵截”;他们心细如发,是疫情现场的“福尔摩斯”;他们胆大如斗,奋战在战“疫”一线;他们不为功名,只为遏制疫情扩散,守护人民健康!

  临报融媒记者孔令华 通讯员苑克宗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