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退役军人卫源、宋明译:千里逆行践行军旗下的誓言

  “我要去做义工,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1月29日凌晨,临沭县退役军人卫源在朋友圈发出了自己的心愿。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牵动着卫源的心。“以往过年多热闹,喜气洋洋的。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却异常冷清。”卫源回忆,“大年初四,我和家人在新闻中看到,武汉确诊病例在不断增加,救援物资不能及时匹配。我就觉得坐不住了。”

  当晚,卫源辗转反侧,脑子里闪现的全是武汉疫情的通报——他似乎听到了军号的声音,耳畔又响起自己在军旗下的铮铮誓言:时刻准备战斗,誓死保卫祖国!此时,战斗就在眼前,主战场就是武汉。他心头萌生了去武汉做志愿者的念头。1月29日凌晨,坚定了这一想法的卫源在朋友圈按下“发表”键。

  天亮以后,信息被好友宋明译看到。同为退役军人的他,立刻与卫源取得联系,表达了同样的想法。“走!”当天下午6点多,收拾好简单的换洗衣物,买了泡面和矿泉水。告别家人,开上私家车就出发了。

  寒风呼啸,两人轮流驾车,千里逆行。不时遇到满载物资的卡车,驰援武汉。借着路灯和车灯的光亮,眼前不断闪过卡车上悬挂的条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那一刻,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祖国真是太强大了!困难面前,人民团结的力量战无不胜。”卫源说。

  一夜“急行军”之后,俩人赶到武汉,与当地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在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被安排到当地救援物资的接收点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担任接线员。

  终于如愿成为志愿者!但卫源心里却犯了嘀咕:“我们驱车千里来这里,就是为了给疫情防控出力,应该干更重的活。”

  “我们要去最危险的地方!”

  一天的接线之后,2月1日,主动要求换岗位的卫源和宋明译,被安排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负责救援物资的装卸入库。疫情防控工作千头万绪、形势急迫,拆装病床、转移医疗器械等一些高危工作随时需要人来完成,卫源和宋明译二话不说,立刻冲到前头。从那时起,整整57天,俩人开足了马力,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几乎通宵达旦。

  在志愿者工作之外,眼明心亮的卫源又主动给自己“揽”了个活:在仅有一个口罩做防护的条件下,开私家车接送夜间下班的医护人员回酒店。他每晚先睡两三个小时,等医护人员下班时,他的车早已经等在医院门口了。

  在武汉的57天中,像这样的接送,卫源已记不清完成了多少次。有一次,一个孩子正在哺乳期的女医生下夜班时已经是早上6点多,她需要回家给孩子喂奶,但是回家路途遥远,来回100多公里。卫源二话没说,拉上她就往家赶。将女医生送回家后,卫源又在早班前及时赶回了医院,像往常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志愿工作。

  “连死都不怕,更感觉不到累,没害怕过,怕死就不去了!”卫源经常这样给自己鼓劲,“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我永远都是军人,关键时刻必须冲上去!”

  在他们的感召下,临沂、菏泽、南京……不断有新的退役军人志愿者,从不同城市奔赴武汉。

  33岁的卫源是地道的沂蒙汉子,在部队时,他是优秀士兵,在疫情面前,更是无惧生死、大义担当——体现了根植于心中的沂蒙精神迸发出的磅礴力量!他们逆行千里驰援武汉的义举,深深感动着荆楚大地的白衣天使。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救援物资接收负责人吴建材反复叮嘱分管医生:“千万要保护好这两位山东兄弟的安全!”武汉解封后,卫源和宋明译归期临近,医生陈石流着泪道出了心里话:“真舍不得你们走,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沂蒙老区人的情谊。”

  3月27日,英雄载誉归来。

  “我们做的事很普通。祖国有难,需要有人冲到前方,是军人必备的信念。我虽不能救治病人,但我有力气可以去保护医护人员。每个人都贡献一点力量,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卫源说。

  临报融媒记者 陈月媛 石明兴 通讯员 吴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