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基层|“兵团作战”助力乡村抱团发展连片振兴

  广袤沃野生机勃发,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去年以来,我市第五批第一书记扎根乡村振兴第一线,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每个第一书记任职村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我市采取的乡村振兴“兵团作战”新模式。

  近年来,我市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积极探索选派第一书记新思路、新模式,按照“抱团发展、连片振兴”的新理念,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以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的“大整合”,乡村抱团发展的“大规划”,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坚持试点先行,改变“就村抓村”

  我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成分、农业产业结构、农民从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单纯“就村抓村”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2019年,我市以红嫂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3处党性教育基地为中心,规划建设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覆盖周边沿线41个村,建立“指挥部联动作战、片区党委专班推进、项目资金捆绑投放”等工作机制,初步探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经验。

  为进一步放大片区示范效应,2021年,我市在13个县区科学划定了5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覆盖50个乡镇的500个村,明确片区“组织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享、文化共育、生态共创”的创建思路和所辖村“两委”班子好、产业发展好、村级治理好、乡风文明好、生态环境好、群众评价好的“六好”目标,进行连片打造、重点攻坚、整体提升。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是个新课题。经过两年的试点,各级都看到了片区发展的优势和前景,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全面推开示范片区创建的信心和决心。”市第一书记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贤圣说。

  科学编制规划,确保“靶向施策”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需要管长远、接地气的发展规划引领。我市将编制片区发展规划作为基础环节,县(区)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市派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参与规划修订,指导乡镇党委、片区临时党总支加强统筹谋划,广泛征求涉农部门单位和有关工作专班建议,深入各任职村党员群众中调研。同时,第一书记工作组科学制定差异化的村庄规划,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今年3月,我市召开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集中评审会议,确保规划编制目标清晰、节点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到位、保障有力,并邀请9家市管国有企业列席会议,搭建片区和国企沟通交流平台、合作共赢载体。

  “编制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发展规划之后,片区内各个村有了抱成团、齐头进的势头,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蒙阴县垛庄镇党委书记宋强说。

  统筹资源要素,激活“动力引擎”

  “我们将超过半数的第一书记派往片区,集约捆绑涉农资金、政策、项目等资源,形成县区临时党委统一领导、片区临时党总支统筹协调、部门单位同向发力、任职村党组织协同配合、第一书记带头攻坚、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作战体系。”谈到片区发展模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马其超如是说。

  坚持“兵团作战”,选派920名市县干部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县区成立第一书记临时党委,由12名市派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兼任临时党委书记,县区委组织部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副书记;片区全部成立临时党总支,由驻村经验丰富的市派第一书记或县派挂职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党总支书记,配强片区领导力量。

  坚持“抱团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专项列支2.5亿元补助资金,按照每年每个片区500万元标准落实帮扶资金。强化部门联动,发挥派出单位党组(党委)指挥部、协调部、保障部作用,专题研究第一书记工作4676次,组织到村开展走访调研3588次,协调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11亿元,确保第一书记驻得舒心、干得顺心。

  借着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的东风,第五批第一书记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抢时间、抢机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驻村仅半年时间,累计争取社会投资2.6亿元,帮助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513万元,新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80个,新发展培育项目710个,吸引和培养产业发展人才1035人,硬化村内地面79.4万平方米,协助安装路灯2.7万盏,解决特殊群体的实际问题9205个,与基层干部群众一同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靓丽答卷。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正踏歌而来,一幅“抱团发展、连片振兴”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新画卷正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在沂蒙大地徐徐展开……

  临报融媒记者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