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手造人|锔瓷匠人隽立高: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隽立高展示锔好的瓷器。

隽立高在制作锔瓷时用的钉子。

  作为临沂人,隽立高的血脉中熔铸着“闯”的信念和“创”的精神。1989年,年仅17岁的他怀着满腔热血,只身一人前往东北闯荡;1990年,志向高远的他带着对前程事业的无限憧憬与激情,走上了创业致富的康庄大道;1992年,敢作敢为的他看准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开始了新的征程;2015年,生活安逸下来后,头脑活泛的他又将目光锁定在传统锔瓷工艺上,开设了线上店铺、线下培训班,让锔瓷技艺即使跨过千年,依然绽放如斯。

  把业余爱好玩成事业

  隽立高的锔艺工作室,开在金兰物流信息中心三楼。于隽立高而言,这个工作室更像一个心灵休憩站,走出这里,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走进这里,就像掉入一个梦境,心宽体畅、自在逍遥。在满墙的旧瓷器映衬下,那些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厚重故事,仿佛在空气中悠悠地飘散。

  隽立高出生于1972年,他的童年时代也是锔匠们走村串巷生意颇为红火的年代。“当时在农村经常能听到‘锔碗、锔盆、锔大缸’的吆喝声,听到这样的吆喝,大家就知道是锔匠来了,纷纷把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打破的瓷盆瓷缸拿出来,交给锔匠修补修补。”隽立高说,他之所以会喜欢锔艺这门手艺,与童年时遇到的一位残疾人锔匠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隔壁村有一位姜姓残疾人,他平时就靠锔艺为生,当时每天都能看见他摇着三轮车,带着工具走街串巷,给人锔碗锔盆。”在隽立高的记忆里,姜师傅不仅有高超的手艺,还很会讲故事,“只要这个锔匠来到村子里,我们一伙四五岁的小孩便都跟着他,一边听他讲聊斋,一边看着他叮叮当当锔碗锔盆。时间长了,便迷上了这门手艺,慢慢地也就学会了。”

  1989年,怀着满腔热血,隽立高独自前往东北地区做建筑工,在那里,他遇到了一名河北籍锔匠冯师傅。本来就喜欢锔艺的隽立高和他成为了好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河北派锔艺与山东派锔艺的异同。1992年,隽立高回到家乡开始创业,这期间,锔艺一直是他的业余爱好,闲暇时,他便拿起破损的瓷器,钻研锔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人再把摔坏的碗盆拿来找人修补了,走街串巷的锔匠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隽立高说,到了2010年以后,他发现古老的锔艺手艺又慢慢有了用武之地,“一些收藏界、茶艺界的人有坏了的紫砂壶、瓷器,需要修补的,他们就会找到锔匠。”

  难以割舍下锔艺技艺,2015年,隽立高开办了锔缮工坊,开始在淘宝网上承接瓷器修复的活。2016年,他又开设了线下培训班,为传统手工艺赋予更多生机。

  让残缺瓷器“涅槃重生”

  隽立高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很多已经锔好的器物,这些曾经残缺的物件,在隽立高的手里“涅槃重生”,呈现出另外一种“残缺美”。

  “传统锔瓷包括找茬、捧瓷、定位、打眼、做钉、上钉等工艺,所有工艺必须一丝不苟地完成,才能做到滴水不漏。”隽立高说,想要修复好一个瓷器,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更要像大师行棋一般,每一步都要琢磨、每一步都要思量,同样每一步还需有着从容不迫的耐心。

  “急躁是锔瓷的大忌。拿到一个物件之后,得先看它的毁坏程度,由此决定修复的手法、材料和钉子的长短,规划、设计好了之后再下手,这样修复出来的瓷器不仅滴水不漏,还会绽放出诱人夺目的艺术之光。”隽立高说。

  在隽立高这里,无论是一只小碗,还是一把小茶壶,无论是价值不菲的物件还是普通的物件,他都会用同样的耐心和细心去修复。而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隽立高还勇于创新,加入现代人的审美。

  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句话放在隽立高的身上再合适不过。7年来,他默默传承着锔艺技艺,用热爱抵挡漫长岁月,用执着和坚守书写初心“答卷”。而锔艺这门传统手工艺如同一把不息的薪火,在隽立高等人的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发光、韵味悠长。

  □临报融媒记者褚菲菲 梅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