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人获评4月“临沂好人”称号 其中11人为医务人员

  最美“逆行者” 最温暖的风景

  24人获评4月“临沂好人”荣誉称号 其中11人为医务人员

  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正在进行,许多医务人员在这个特殊战场上勇敢逆行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他们抗击疫情的身影,是人间最温暖的风景。近期,在各县区层层申报推荐的基础上,按照市文明办遴选、专家评审等程序,评选出4月份“临沂好人”24名,包括18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

  记者了解到,18名抗击疫情“临沂好人”中,有11名医务人员。他们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科副科长孔凡明、市精神卫生中心护师见申强、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护士长宋建伟、市人民医院东医疗区外科二病区副护士长李秀萍、费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邱晓庆、沂南县疾控中心检验科职工王莉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ICU护师张宁、兰陵县苍山街道金岭卫生院中医科工作人员杨燕军、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董艳艳、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赵桂增、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树军。

  孔凡明:奋战在援鄂前线的沂蒙好儿郎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科副科长孔凡明现在任驻村第一书记副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一头扎进实验室,与团队顺利完成了核酸检测任务,为确诊临沂首例病例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实验室结果。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医院后,孔凡明任工作分队队长,每天带领3名队员要完成300多人份的核酸检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见申强:方舱医院里“行走的二维码”

  2月9日,市精神卫生中心护师见申强作为山东第八批、临沂第三批援鄂队员奔赴武汉,被分配到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护工作。见申强创建了“方舱一家人”微信群,把群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身上,牺牲休息时间为患者答疑解惑、安抚情绪。“行走的二维码”成为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宋建伟:为战友负责 把好安全防线

  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护士长宋建伟是山东省第十二批援颚医疗队中的一员,并被选为由15名队员组成的“尖刀班”的班长。这支队伍是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中第一批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队伍,他们深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危重病人最多的两个重症病区。作为班长,宋建伟不仅带领队员们做好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还要确保每个队员的防护安全,并给予必要的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李秀萍:服务后方 让医护人员安心战“疫”

  市人民医院东医疗区外科二病区副护士长李秀萍被分配到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南六病区工作,这里是由普通病房临时改建的ICU。因为李秀萍在队伍中年龄偏大,科室护士长给她排了督导班,主要负责清洁区及半污染区空气及物表的消毒、防护物品的准备、患者及员工餐的领取、常用物资的领取、进仓人员防护的协助及检查……一天下来,手机计步15000步左右。

  邱晓庆:剪短长发去战“疫”

  作为山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费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邱晓庆正月初四到了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这里全是重症病人,为了防止长发滋生细菌,邱晓庆毅然将一头靓丽的头发剪短。她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娴熟的技能,奋战在最艰苦的一线,赢得了黄冈人民的赞誉。

  王莉莉:疫情阻击战中的“排雷女英雄”

  2020年大年初一早晨8点半,沂南县疾控中心检验科职工王莉莉就和县疾控中心的同事们到双堠镇,采集有发烧症状的武汉返乡人员以及阳性患者密切接触者样品。王莉莉有两个孩子,老大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年迈尿失禁,每天都需要送饭清理衣物。她有理由选择不上前线,可是她没有退缩,就这样,从大年初一到现在,王莉莉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张宁:把爱奉献给崇高的护理事业

  市卫健委吹响支援湖北的“集结号”时,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ICU护师张宁第一时间便递交了支援湖北的请战书,于2月10日赶赴武汉加入新冠肺炎阻击战。在武汉方舱医院,因为张宁是男护士,体力更好,被分配到支持保障组,主要负责医用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的储备保障。每天,张宁不仅接收搬运物资、清点和发放物品,还需要为战友们准备好应急防护物资,然后再带着笨重的应急防护物资箱到方舱医院,协助战友们穿戴防护用品,检查并确保每位入舱战友都达到防护标准。

  杨燕军:既当“守门员” 又当“宣传员”

  自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打响以后,兰陵县苍山街道金岭卫生院中医科工作人员杨燕军就在苍山街道西大埠村检查站当起了疫情防控的“义务兵”。他和值班的同事严格把关,对来往车辆人员进行筛查、登记、测体温、劝返计划外出群众和外来人员,普及疫情防控政策、防护知识,既当“守门员”,又当“宣传员”。在疫情发生期间,杨燕军的父亲因病住院。原本打算请假照顾父亲的杨燕军接到单位的疫情监测点外派任务,二话没说,毅然奔赴值班岗位。直至父亲去世,才向单位报告家里情况。

  董艳艳:深情援鄂 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

  大年初一接到命令出发,还在重症监护室紧张工作的临沂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董艳艳,来不及回家与父母、孩子告别,就踏上了援助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征程。而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董艳艳没有把支援湖北的事告诉自己的父母。后来,她的父亲董淑瑜在手机上看到新闻报道,才知道女儿已经去了湖北抗疫前线。

  赵桂增:郯城人民的健康卫士

  大年初一,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排查出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作为医疗救治组组长,赵桂增进驻隔离病区展开救治工作。面对治疗困难和诸多未知,赵桂增每天只休息3-4个小时,坚持对每个疑似病人动态全掌握、确诊病例治疗效果全备案,同时利用远程会诊积极与上级专家保持密切的沟通,坚持中西医并重,实现病人的全康复和医务人员零感染。

  张树军: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树军冲锋在前,奋战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又一佳话。大仲村镇栗园村一家三口从武汉返回家中后一直居家隔离,孩子在院内玩耍时不慎摔倒将头部磕伤,血流不止,急需进行缝合手术。张树军没有丝毫犹豫,做好防护措施就立刻入户给孩子做缝合手术。同时,张树军还坚持对隔离户每天一次生活慰问、两次消毒、三个暖心电话,及时了解隔离户的各类需求,也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支持。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他让居家隔离也成为有温度的真情传递。

  临报融媒记者 褚菲菲 英子

  战“疫”显担当,沂蒙有大爱

  7名基层抗疫党员干部、群众上榜“临沂好人”

  在抗疫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为换来群众的平安,用坚守、奉献甚至牺牲,筑起一道道防线。他们,就是战斗在阻击疫情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

  记者了解到,在18名抗击疫情“临沂好人”中,除了医务人员,还有7名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他们分别是沂水县个体经营户孙吉国、许德强,临沭县大兴镇谢家领村村民谢印涛,平邑县郑城镇四合社区党支部书记燕如成,临沭县汽车租赁公司司机伏广沪,费县费城街道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贵林,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黄涛。

  此外,还有6名候选人入围五类“临沂好人”榜。他们分别是杨茂凯(助人为乐类)、赵文争(助人为乐类)、蔡向云(诚实守信类)、季大勇(敬业奉献类)、宋增见(敬业奉献类)、董西兰(孝老爱亲类)。

  孙吉国、许德强:援鄂“沂水兄弟”

  1月30日,沂水县33岁的眼镜店老板孙吉国和41岁的水果店老板许德强,经过商议,开着自家的面包车,带上库存所有的护目镜、眼部清洗剂,以及2400斤砂糖橘等自有物资,驱车12小时赶往武汉送去医院。随后,孙吉国和许德强自愿加入了“守护医者”志愿队。

  在武汉,孙吉国和许德强被亲切地称为“沂水兄弟”。

  谢印涛:在武汉亲历“中国速度”

  正月初六上午,得知援建雷神山医院人手紧缺,临沭县大兴镇谢家领村村民谢印涛义无反顾,立即报名,当天下午便启程前往武汉。仅休息了2个小时,谢印涛就投入到雷神山医院抢建之中。但是无人知道再过两天便是他父亲的3周年祭奠之日,因为援鄂,因为国家需要,他未能祭奠亡父。

  燕如成:当好群众“主心骨”

  疫情阻击战刚一打响,平邑县郑城镇四合社区党支部立即召开党员会,社区党支部书记燕如成带领村“两委”和党员代表一块商讨防控措施,安排部署防控工作任务,成立巡查小分队,设立劝返点和监测点,把守村里主要路口,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成立20名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防控新冠病毒义务宣传队以各种方式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宣传。

  伏广沪:疫情不散,车轮不停

  战“疫”路上,运送隔离人员的专职司机伏广沪成为这场疫情战斗中的“幕后英雄”。

  “连续工作43天,出车650余次,平均每天出车10趟,累计行程3200公里。”从2月3日到3月16日,他不顾狂风暴雨,手机24小时开机。

  赵贵林:一笔一划书写抗疫篇章

  1本厚厚的防疫工作笔记,6本值班记录表,7张捐款物资发放表……这是自1月25日以来,费县费城街道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贵林一笔一画手写的疫情防控工作记录。根据街道防控疫情工作要求,赵贵林设立疫情防控检查站,搭建临时值班室,安排“两委”成员分两组,24小时值守。

  黄涛:抗疫赴前线 应急保障做后勤

  疫情发生后,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黄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请缨,参与防控,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物资保障虽不在防疫前线,黄涛拿起笔杆子,客观总结工作、精准研判,疫情处置提供科学、准确的物资保障数据。在没有相关业务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困难条件下,黄涛边学边干,显现出了较高的协调能力和工作水平。

  宋增见:尽全力守护村民健康

  身患尿毒症多年,蒙阴县旧寨乡杏山子村乡村医生宋增见每周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但在疫情面前,他毅然冲锋在前。他挨家挨户走访、测量体温、询问症状、告知消毒措施,晚上回家后,宋增见坚持仔细地整理一天测量的每一个人的体温、症状。

  杨茂凯:用志愿服务谱写动人乐章

  疫情面前,兰陵县爱心协会会长杨茂凯组织150多名爱心志愿者在各自村庄社区执勤、组织消杀、发放口罩、帮困难家庭义务跑腿购买生活用品。他身先士卒背着几十斤的喷雾器走街串巷、登楼爬高进行全面消毒,消毒面积达10万平方米。虽然没有赴汤蹈火、轰轰烈烈,但杨茂凯默默当好“幕后工作者”,为疫情防控贡献光和热。

  蔡向云:带头稳住江南“菜篮子”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作为兰陵县驻苏流动党员党委书记的蔡向云组织发动广大流动党员和经营户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货运不畅的情况下,苏州南环桥市场的近万名兰陵藉蔬菜经营人员在兰陵县驻苏流动党员党委的领导下,在稳定苏州菜价,保障市场供应方面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季大勇:推动沂蒙乡村振兴的尖兵

  市市政工程建设处市场监管科科长季大勇,两次主动请缨担任第一书记。

  在平邑县仲村镇兴合村两年任期,为该村投入物资330余万元,其中,个人捐赠20余万元。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他牵头申报、争创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和荣誉等10余类、30余项。

  赵文争:高唱勤劳歌 脚踏奋斗路

  郯城县马头镇村民赵文争赵文争带着一台老掉牙拖拉机开启了创业之路。见不得土地撂荒的他,承包面积越来越大,亩产量逐年上升,十多年来累计为国家贡献粮食1000万斤,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致富不忘乡亲。敬老院和贫困大学生、受困群众家里都有赵文争的身影。

  董西兰:16年用爱撑起一个家

  2004年9月,丈夫王召江在外地出了车祸。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因脊椎受损导致高位瘫痪,脖子以下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年仅24岁的兰山区义堂镇营子村村民董西兰看着躺在床上丈夫,想着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咬牙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从丈夫出事到现在已经16年,董西兰细心地守护着丈夫、照顾着女儿。

  临报融媒记者褚菲菲 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