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 沂蒙特色手造惊艳出圈

临沂展馆。

美轮美奂的非遗传拓吸引了参观者驻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喝面叶》。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15日—1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在济南举行。我市凭借沂蒙特色手造精品、国潮文创新品和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红色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和其他参展企业代表走进展区感受沂蒙文化,了解临沂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

  本届展会,我市以“让手造扮靓生活”为主题,展厅设计靓炫、独具风格,柳编与剪纸元素点缀整个场馆。参展企业类型和产品创意上都有突破,全面展现我市扎实推进文化“两创”和文旅融合发展中取得的最新成就,如以“山东手造·产自临沂”为重点展出优选100精品,草柳编、手绣、传统桑皮纸、拓画等20多家手造精品现场制作与网红直播相融合。

  临沂手造尽显非遗风采

  展会上,美轮美奂的非遗传拓受到不少参观者的青睐。传拓,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自东汉起距今已两千余年。临沂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胡发科,以纸和墨为原料,将纸张覆盖在器物的文字图案表面,凭借收藏的大量的远古木雕板,不断地钻研、创新,形成了临沂独特的非遗文化,也打造了极具沂蒙文化韵味的文创产品。

  “这组陶埙不仅设计精美而且很有使用价值,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重温了汉代陶乐俑的文化魅力。”在兰陵馆的兰陵县天际乐器制作有限公司展位,前来参观的济南市民于先生不禁感叹。兰陵县天际乐器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涛介绍,“‘穿越千年的笛声’这组陶埙,于9月3日在首届‘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上获得了铜奖。我们以临沂市博物馆文物汉代陶乐俑为设计蓝本,以非遗乐器陶笛为基础,基于传统陶艺、传统音乐、传统雕塑、传统漆艺等手工技艺,通过艺术加工与再创造,将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转化,使两千多年的古老艺术品焕发新的生机。”

  空明鼓的声音悦耳动听,仿佛置身于山水自然之间。鲁音乐器厂研发生产的空明鼓采用现代工艺及传统手法打造而成,既传承了国韵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兼顾了现代演奏者的需求,音色干净空灵、悠远绵长、祥和安静、愉悦身心,在国际、国内的展览中,受到一致好评。鲁音乐器厂董事长何秀亮介绍,“空明鼓简单易学,容易上手,线上和线下的销量都很好。这次展会,我们还带来了拇指琴、手拍鼓和手碟等热销产品,让参观者感受这些乐器的美妙声音。”

  “普普通通的煎饼竟能做成五颜六色的‘鲜花’,而且还栩栩如生,太不可思议了!”参观者张明雨说。煎饼是临沂的特色美食。近年来,“煎饼大嫂”徐海霞不断推陈出新,在配料中添加水果和蔬菜,煎饼从单一的黄色变成了五颜六色,品种也拓展到50多个,传统的沂蒙煎饼变身“时尚小煎饼”“煎饼花”,作为具有鲜明沂蒙文化特色的手造产品吸引不少参观者前来抢购。

  除此之外,在临沂馆内,来自沂南的徐公砚和“蒙山妈妈”老粗布、莒南的高榆木梳、临沭的特色柳编、李庆亮制作的桑皮纸等具有临沂特色的展品也颇受欢迎。刘氏翻花、琅琊古琴、刺绣花灯、琅琊古墨等具有沂蒙特色的手造轮番展演,诉说着临沂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在兰陵馆内,兰陵美酒等临沂特色文旅产品受到热捧。

  沉浸式推介火出圈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在临沂展馆,一曲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让周边的人们竖起了耳朵,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旋律,一下子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沂蒙大地。

  在节目表演环节,将非遗技艺与舞蹈、沉浸式演出、才艺展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情景展示《蒙山沂水等你来》、沉浸式推介《沂蒙手造进万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喝面叶》、情景互动歌曲《绣荷包》以及沂蒙民歌联唱等精彩的节目分别在展会上亮相,现场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效果。其间,还穿插了多轮抽奖环节,吸引更多参会者关注、参与。

  作为“沂蒙精神”的发源地,我市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发展,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搭建起公平、高效、开放的红色文旅发展平台,致力于把临沂打造成为“沂蒙精神研究的聚集区、红色基因传承的标志区、红色文化弘扬的示范区、红色文创孵化的先行区”,唱响“红色沂蒙山、梦想临沂城”红色文旅品牌,打造全国红色圣地。

  “山东手造·产自临沂”,“让手造扮靓生活”,我市乘省委、省政府打造“好客山东、山东好品”品牌之势,在全市掀起“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工作热潮。过去非遗文化传承单纯靠政府补贴,现在已经变成自家手艺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了一条传统手工艺人带领周边百姓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在实现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扬光大的同时,实现了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共同富裕。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郑斌介绍:“四海莅‘临’,‘沂’起精彩。本次博览会我们精心筛选了‘山东手造优选100’和凸显沂蒙特色的24类产品参加展会。既有手造技艺大师的展示,又有充满沂蒙风情的精彩演出,成为了博览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临沂文化企业、项目、产品的交易推介。”

  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山东手造工程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大做强手造产业,为打造“好品山东”贡献临沂力量!

  临报融媒记者胡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