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为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红色纽扣”

  为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红色纽扣”

  ——河东区实施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写实

  青少年年均研学参观人数由过去的1万人次迅猛增加到10.6万人次,河东区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火”了!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的。始终牢记总书记深切叮嘱,河东区实施了以“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题的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持续探索创新红色基因传承之路,深入解析红色基因密码,为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红色纽扣”。

  培育基因库:“金招牌”亮亮的

  在河东区,斥资1.3亿元修建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气势恢宏。这座占地面积260余亩的红色场馆,其所在区域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驻地,也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

  如何把这笔精神财富进行深度传承,使之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依托这座红色场馆,河东区通过创新红色教育承载方式,精心培育“红色基因库”。

  2021年,河东区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全市唯一的青少年红色教育体验中心,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设置“红色书屋”“红色邮局”“红色工坊”“红色剧场”4个功能场所,可同时容纳300名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和简便餐饮。规划建设占地20亩的室外红色拓展基地,根据青少年特点设置拓展项目,为红色研学搭建了专门的舞台。

  在这里,与厚重历史和一流硬件相匹配的是稳步提升的影响力,通过注入更加丰富的沂蒙精神元素,催化红色“基因表达”。

  依托馆内资源开发的微电影、儿童绘本、文创产品等多点开花。这里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保密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多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一流场馆要有一流效用。”负责场馆运营的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史运涛认为,借助市场和创新之力,启动改革思维和创新意识,河东区将红色场馆打造成了充满活力的“外向型红色基因库”。

  突出红色基因的显性输出,场馆今年启动了青少年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开发“363计划”,即3本红色教材、6堂精品示范课、3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目前正集中力量开发讲述青少年群体故事的舞台剧《红星闪闪耀沂蒙》。

  解析基因码:“超体验”棒棒的

  烙煎饼、纳鞋底、捏泥塑……在青少年红色教育体验中心体验区,学生们现场体验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状态,津津有味,十分投入。

  通过沉浸式体验,把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让青少年学生亲身感受“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青少年打开了红色基因的编码。

  创新红色教育“超体验”模式,体验中心深入打造红色研学沉浸式平台。

  “战斗即将打响,我党地下交通员何三叔究竟把敌人的城防图藏在哪里了呢?请同学们破解密码,找到城防图。”由临沂北京路小学学生组成的6支小分队,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剧本推理中。

  这是青少年特色项目《淬火成钢》的一幕实景剧情,目前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将剧本推理、角色扮演与党史馆结合的创新教育项目。课堂融推理解谜、实践体验、革命故事再现于一体,通过让青少年动脑、动手,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

  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体验中心开发的“沂蒙山下”室外体验式拓展项目,围绕特定的故事情节,让青少年体验推小推车、抬担架等,将红色基因厚植心田。

  强化基因传承:“河小萌”萌萌的

  “沂蒙红”系列微电影,全部都是由临沂市内的中小学生出演,其中《海棠花红》获山东省党员教育优秀电视片评选三等奖。

  红色基因传承,中小学生唱“主角”。基地中心与区委宣传部、教体局、团委联合打造的“河小萌”红领巾志愿宣讲团,利用节假日在纪念馆内开展志愿讲解,累计宣讲200余场,受众人数达3.6万余人,品牌效应“萌萌哒”。

  河东区团委和基地中心联合打造的“红领巾学院”是一个集思想引领、政治启蒙和全面发展为一体的少先队思政工作品牌,也是全市第一个市级“红领巾学院”,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桥头堡”。

  面向全体学生,河东区连续开展了三届“沂蒙精神代代传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红色故事大赛,152人获奖,2人被评为省市“金牌小小讲解员”,先后有120余名小讲解员走进军部纪念馆等进行义务宣讲,一大批中小学生参与到红色微电影的拍摄和红色话剧的排演中。

  “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必然潜移默化地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系好人生第一粒‘红色纽扣’。”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临沂北京路小学老师刘欢作出如是评价。

  临报融媒记者 孙成思 刘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