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文昌社区:以文润心营造社区“和合之美”

傍晚,蒙阴街道文昌社区文化书院暖意融融——老人们在这里读报议事,孩子们围着志愿者学剪纸,年轻人交流着刚从技能课堂学到的家电维修技巧。这座由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文化阵地,如今已成为1.2万居民共同的“精神驿站”。自2019年成立以来,文昌社区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整合阵地资源、联动社会力量、创新服务载体,将“共建共享”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细节,让“幸福底色”在社区每个角落愈发鲜亮。

图片

空间蝶变:从闲置空间到文化舞台


“改造前,这里是堆着杂物的旧仓库,墙皮脱落、地面坑洼。现在走进来,书架上满是居民常看的书,活动室里总有人气。”社区网格员邢燕指着社区的图书阅览室介绍。去年以来,文昌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巧妙串联起11个网格的党群服务点、小区广场和一批改造后的闲置空间,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域的“文化服务网”。

如今,文昌社区的图书阅览室功能齐全:1000余册藏书涵盖地方史志、生活技能、少儿读物等,其中500余册来自居民自发捐赠;各网格的“议事角”更成了化解邻里疙瘩的“金钥匙”。去年,居民们自己商量着解决了停车位规划、绿化带维护等46件烦心事,真正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阵地建在居民身边,服务才能真正走进心里。”社区党总支书记赵阳道出了空间焕新的真谛。家门口的文化服务,让便捷与温暖触手可及。

图片

文化聚力:多元资源浸润和睦邻里


每月农历初二,社区小广场的“暖心集市”准时开张。这里不卖货,只“换”情谊:72岁的周大爷用珍藏的《三国演义》换回了邻居孩子的画笔;超市老板王强带着员工义务理发,顺手收走旧报纸“变废为宝”。43期暖心集市,促成1200余件物品流转,这座“暖心桥”让邻里关系越走越近。

贯穿每周的“七色彩虹”活动,更是社区活力的源泉:周一的“银发课堂”,志愿者耐心教老人用手机记录生活,半年时间“毕业”200多位“银发学子”;周三的“四点半课堂”,退休教师化身“孩子王”,解了双职工家长的“放学愁”;周五的“邻里舞台”,65岁陈阿姨编排的红歌总能赢得满堂彩,广场舞、歌声汇成欢乐的海洋。文化浸润悄然改变着社区风貌,今年上半年,社区工单投诉率大幅下降46.2%。“以前对门不相识,现在活动常相聚,唠唠家常心更近!”居民们朴实话语道出真切变化。

图片

文化创意:巧手之作打造共富工坊


文化书院一角暖灯下,巧娘钩织“共富工坊”的姐妹们指尖飞舞,一团团彩线在苏阿姨手中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蒙阴蜜桃”挂件——这款融合地方特色的文创品,如今订单不断,成了抢手货。“共富工坊”聚集了20多位社区姐妹。书院不仅提供免费场地,还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45岁的赵娟感慨:“以前闷在家,现在有活干、有姐妹聊、抬头能看书,每月还能赚千把块,日子美得很!”

“共富工坊”还延伸出“亲子钩织课”,孩子们的作品点缀着书院展架。如今,她们的巧手之作走出文化书院,亮相县文旅市集,订单排到月底。针线活成了“文化饭”,让文化书院不仅飘着书香,更洋溢着满满的烟火气与获得感。

图片

激励引领:美德积分倡导文明新风


“3号楼西侧下水道已疏通,请居民留意通行。”社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队员在工作群里更新着进展。这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是社区百余名志愿者的缩影——“常青藤”服务队的退休教师辅导孩子作业,“萤火虫”服务队的志愿者每晚巡逻小区,社区“两委”干部带头参与,党员全员加入,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志愿力量已开展环境整治、帮扶困难群体等活动30余次,清理楼道杂物百余处,惠及独居老人、困境儿童58人次。社区创新的“美德信用积分”机制,将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参与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能兑换实用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