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第一书记|涝坡镇梁桂海 褚墩镇刘孝伟 铜井镇王常亮

梁桂海(中)走访困难群众

    临沂第一书记梁桂海:走访群众 为村民服务的勤务员

  2018年4月,梁桂海从莒南县民政局来到莒南县涝坡镇柳沟社区高家柳沟村担任第一书记。任职初期,梁桂海心里有些忐忑,总担心干不好工作。在村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帮助下,梁桂海积极走访党员和群众,很快熟悉了村情村貌,了解了群众需求,第一书记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按照党建工作要求,梁桂海从组织党员学习、健全规章制度做起,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健全党员固定学习日、主题党日及“三会一课”学习制度,有效提升党员参学率和政治素质。

  在强村富民方面,梁桂海抓好对外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利用旧厂房,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山东好亿府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华美服装公司等5家企业投产运营。积极推介莒南县唯一一家农民电商企业参加“全国红十字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

  根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打造田园综合体为目标,今年3月初,梁桂海和支部委员带领群众来到村北凤凰山、大顶子岭、毛子岭等荒地,开展栽植栗子树绿化荒山会战。初春的风吹动凤凰山、四山、识字山顶上的风车吱吱作响,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但第一书记、支部委员和参加栽树的群众们热情高涨,栽树现场挖坑的、扛苗的、立树的、覆土的,忙忙碌碌,热火朝天。从3月初到3月10日,共开辟建成栗子园360余亩,栽植栗子树近2万棵。

  驻村期间,梁桂海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为任职村12名单亲困难小学生联系慈善企业助学项目,每年每人获得助学款1000元,直到完成义务教育学业。组织200余名群众参加免费义诊,为4名白内障老人申请免费复明治疗救助,为2户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群众申请危房改造建设资金,为3户符合大病救助或临时救助条件的群众,申请社会救助资金,以解燃眉之急。2019年春节期间,他争取资金3万元,对165户困难残疾人、老党员等困难群众实行救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同时,梁桂海还积极与村干部一道参与夜间巡逻、值班、山林防火等日常工作,以实际行动守护一方群众平安,以此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年多以来,梁桂海的付出给村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提起这位第一书记,他们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拇指。梁桂海常说,“要做好第一书记工作,就要在‘勤’和‘务’字上下功夫,做为民服务的勤务员。”在他心里,只有真抓实干用心用情服务村民,才能不负第一书记的使命和村民的期望。

  临报融媒记者 张慧

台风来袭,刘孝伟(右)帮助村民

    临沂第一书记刘孝伟:我就是想多为村民做点事

  任职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罗庄区委统战部派驻褚墩镇东卜庄村第一书记刘孝伟让旧村换新颜,累计争取各项资金1220万元,不仅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好,还组建了锣鼓秧歌分队、健步运动队、广场舞分队,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东卜庄位于褚墩镇东北部,全村910户共3416人。2018年5月份,刘孝伟到村任职。“一危、二闲、三少”成了村里存在最突出的问题。“一危”指的是办公场所危旧,当时村委办公区为上世纪80年代小学板房改造,一遇到下雨天雨水就滴滴答答漏到屋内;村里的“二闲”问题则是闲散土地多,利用率低,全村有500余名闲散劳动力没有工作;三少”则指的是产业少、集体收入少、资金投入少。村附近无成规模或技术产业,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

  摸清家底后,刘孝伟积极行动起来。提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助推”发展目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庄发展,党建是核心。”据刘孝伟介绍,驻村以来,他们始终把加强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实施“党建+”模式,凸显党的建设工作对阵地建设、队伍活力、村事村务以及重点中心工作的推动作用。投资180万元全新打造一处高标准、敞开式、公园式的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中心集组织建设、便民代办、群团服务、学习教育、展示交流、健身娱乐等为一体,打造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桥梁。

  村里还建设了扶贫车间、分布式光伏发电、葫芦峪风景区三个产业项目。通过合作社这一核心,将人力资源引向三个产业资源形成“四源”内循环,破解村庄发展的瓶颈难题,实现村集体的持续增收和村民的劳动致富。

  有了2018年的经验后,刘孝伟心里有了底。2019年,村里“五个三工程”被列上了日程。建设“三个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中心、文化礼堂中心;建设“三个一公里”,村北生产路、村中沿渠路、村东生产路;建设“三个产业”,扶贫车间、分布式光伏发电、葫芦峪风景区;建设“三个广场”,传统文化广场、现代体育健身广场、党建广场;组建三个组织。其中,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礼堂中心已于2019年8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中心投资20万元,已于2019年6月1日投入使用……一项项工程正在陆续完成。

  再有六个月,刘孝伟任期就届满了,而他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为村里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户户通还有一百多户没有完成,三资清理还需要再加一把劲……说起这些,刘孝伟一刻也闲不住,他要加大马力为村民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

  临报融媒记者 吴慧

王常亮(右)走访农户

    临沂第一书记王常亮:用心照亮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在沂南县铜井镇朝阳村,有这样一位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履职至今的近两年时间里,他积极帮扶、深入群众,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如今,村里新装的路灯点亮了,健身广场和乡村大舞台建好了。他还充分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在当地建设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扶贫车间等,帮贫困户脱贫,为致富提供了“活水”。他就是沂南县信访局派驻铜井镇朝阳村第一书记王常亮。

  2018年2月份开始,王常亮来到沂南县铜井镇朝阳村担任第一书记。那时的朝阳村有居民692户,人口20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属省定贫困村。“为什么来?来了做什么?走了留什么?”这是王常亮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经常思考的问题。

  “只有思想落后的领导,没有不积极的群众。”王常亮从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抓起,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三会一课”制度,每月10日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村上党员观看远程教育,不断提升村党员理论素养和村党务水平。为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王常亮组织党员打扫大街小巷卫生,带头进行厕所改造,下户宣传扶贫、扫黑除恶等有关政策,使一度陷入僵局的党组织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如果说村级基础设施的升级属于扶贫“输血”,那特色产业的建立就为村民致富引来了“源头活水”。在调研过程中,王常亮了解到,朝阳村共有耕地2880亩,北靠峙山,其余三面为平原,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利用这个优势,在产业扶贫资金的帮助下,王常亮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生姜、芋头种植1000余亩,并帮助解决好销路难题;建设了两座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规划适养区养殖用地30余亩,在一期建设了4个标准化肉鸡养殖棚;建设1000平方米扶贫加工车间一处……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帮扶措施让朝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王常亮的带领下,朝阳村每户贫困户年分红收益1500元以上,有的达到了5000多元,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

  不仅如此,王常亮还结合社区改造,对村内朝阳湖进行深挖、加固、护坡,修建环湖路1.6公里;增设廊亭,栽植绿化苗木,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建成环湖休闲带。每逢节假日,王常亮还会前往贫困户家中,了解家庭经济现状,对下一步扶贫工作做个性化调整……

  春风化雨,在市县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大力帮助支持下,朝阳村在王常亮的带领下,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目前,133户贫困户全面脱贫,贫困村顺利摘帽。同时,特色产业蒸蒸日上,村民致富有望,小小乡村迎来蝶变。

  “能为百姓做事,把汗水挥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人生才更有价值。”近两年的村官路,让王常亮觉得十分充实。谈起朝阳村的发展,他深情地说:“扶贫工作千丝万缕,还需要各级部门的广泛支持,还需要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我要千方百计把产业发展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临报融媒记者 褚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