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第一书记|杨传山:创新思路谋发展 善始善终惠民生

杨传山(左一)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并做详细记录。

杨传山(右一)询问村民工作情况和收入。

  “村里从老人到小孩没有不知道第一书记的。”后坊坞村村民诸葛继贵说,眼瞅着第一书记任职就要到期了,村里人都舍不得杨传山书记走。2018年4月,市政府办公室派驻河东区汤河镇后坊坞村第一书记杨传山,从“负数”做起,创新“1234”工作模式,提前半年完成驻村任务。杨传山工作善始善终,不留尾子、不留隐患,给驻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从“负数”开始干起 

  扑下身子察民情 

  2018年4月底,从市政府办公室来到河东区汤河镇后坊坞村任职第一书记时,杨传山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要利用两年时间,踏踏实实地为村民做点事。

  “我们村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第一书记开展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从负数开始干起的。”后坊坞村村支部书记诸葛运华说。

  面对村里千头万绪的工作,第一书记迎难而上,集思广益,担当务实,孜孜不倦,任劳任怨。“杨书记到村后说过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只要能为村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即使所有工程都从‘负数’干起,他们也得干,不能为将来留有遗憾。”诸葛运华说。

  坊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是第一书记面对的重要难关。后坊坞村当时的服务场所,无法满足社区党员群众开会学习的需要,无法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为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经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需要流转7亩土地,流转费用及补偿需要10万元。流转土地赔偿资金不足,杨传山先期垫付了3万元。

  从“负数”起步的工作不只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后坊坞村住户比较分散、地势较洼,无论是修路修渠,还是绿化亮化等工程,所需整修、填埋的前期费用都比较高。

  为了给村集体增加收入,第一书记先后和两名村民商谈了两个多月,终于从一户村民手里提前回收了村集体租赁地,用来新建厂房对外出租。现在,一座8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已经建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以钢结构厂房为依托,还帮助致富能手新上注塑项目,解决10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2018年4月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后坊坞村这个河东区汤河镇最偏远的村庄,从基层党建到村容村貌,从民生保障到强村富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破解了后坊坞村10多年未发展党员的难题;实现各类投资3000万元,其中政策性资金投入120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争取了19亩用地指标;招商引资了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经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批准。

  创新“1234”工作模式 

  “七本台账”和“工作日志”,摸清村里真实情况 

  在坊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的西侧,有一个党建标识,由“众”字和太阳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这个标识的背后凝结着第一书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

  后坊坞村在实施7亩汪塘整治的过程中,在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第一书记采取了“党建引领、众筹解决”模式。由村委牵头,党员带头,发动群众,纷纷筹智、筹房、筹地、筹树、筹工、筹治,其中第一个“智”是智慧的“智”,第六个“治”是长治久安的“治”。彻底清理了40多年来汪塘内的塑料颗粒、编织袋,彻底改善了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蝇虫满天飞的恶劣环境。

  这个图形的设计理念,是众人的“众”托起了一个太阳,太阳代表党,代表方向。这个标识意味着党建引领,众筹解决,具体讲就是在党建引领下,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解决。

  党建引领正是第一书记在开展工作中逐步形成的“1234”的工作模式中的“1”。通过一年多的工作,第一书记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党建工作做好了,一切工作都会事半功倍,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1234”的工作模式具体是指,一个引领,坚持党建引领各项工作;用好“七本台账”和“工作日志”两个法宝;创新“五议两公开”、“党支部+合作社”运营模式、建立村公益基金3种方法;实施人才培养、集体增收、环境整治、弘扬新风4项重点工程。

  在坊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第一书记办公室西侧立着一整面墙的档案橱,问题清单、工作日志、台账、招标汇编、施工合同、助学活动、送温暖活动……第一书记将驻村以来所做的工作全部整理成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档案橱中。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资料,这里面有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法宝。“七本台账”,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梳理的“党员台账、村民诉求台账、贫困户台账、三资台账”等7个方面的账本。“工作日志”是对村“两委”成员每天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建号销号的一种制度。更进一步说,就是实现抓好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

  在刚刚入村时,要想短时间内开好局、起好步,第一书记认为关键的就是要切实扑下身子,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这“七本台账”和“工作日志”,摸清了村里的真实情况,找到了问题症结,也为工作任务提供了有效抓手。

  项目投入不给驻村留下一分钱的欠账 

  在后坊坞村的鑫发塑料厂,村民正在车间里工作。这个占地8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是第一书记争取的省级扶持村级发展资金建设的。该厂房于6月1日完工,8月6日取得环评手续批复,9月1日开始试生产,10月1日正式投产。该项目解决了1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为村集体实现年增收6万元。

  杨传山介绍,在任职即将结束时,要想做到善始善终、不留尾子、不留隐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关键是要做到“五有”。这“五有”即是:要有章理事、要有钱办事、要有人干事、要有地议事、要有魂聚事。

  要有钱办事是第一书记工作中提出的“五有”中的一项。而此处的钱是指自己“造血”的钱,不是指别人“输血”的钱。招商引资山东润宇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钢结构厂房、“党支部+合作社”运营模式,杨传山积极探索集体增收的路子,实现了村集体年收入从0到30多万元的跨越。另外,从村民增收的角度,靠培育塑料产业来实现就业。

  有地议事,狭义的“地”是指议政参政的地方、为民服务的地方。广义的“地”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年半来,第一书记工作组共投入500多万元,硬化了5条路、修建修缮了5条沟渠、绿化了5条街道,安装了80盏路灯、20个监控。投入400万建设新村委和两个广场,投入130万元整治7亩汪塘,还投入了70万元建设了钢结构厂房。最重要的是,这些投入不会给村里留下一分钱的欠账,不仅如此,还把村里历史欠账也还清了。

  杨传山认为,第一书记处在基层党建的第一线,处在平安建设的第一线,也处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更处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可以说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千丝万缕,也千差万别,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始终坚持‘脚踏实地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思路,就一定能把第一书记工作干好。”杨传山说。

  临报融媒记者郇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