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基层|张沙兰第一书记工作组因地制宜助村振兴

  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派驻河东区相公街道张沙兰村第一书记工作组的王旭、高峰,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全面分析驻村优势和不足,突出党建引领、抓牢民生保障、弘扬文明新风、对标五大振兴,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促民增收的“十项工程”,让张沙兰村变身“幸福村”。

  从北京东路沿着新修的中环东线(联邦路)一路向北,不到2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河东区相公街道张沙兰村,在路上就能看到村内新建的现代化幼儿园、村级党群服务中心。

  张沙兰村全村共有339户村民,村内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共有800亩良田,却只耕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村集体收入几乎无收入,村民收入也较少。2018年4月,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之后,通过挨家挨户入户走访、发放问卷、村民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村庄的的优势、短板。

  入村以来,第一书记工作组把党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建设一个好班子、建设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平台,突出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增强了凝聚力,为各项事业的推动打下了基础。

  “新修建的联邦路、长春路,于今年全面通车,打开了对外的通道,也打开了张沙兰村发展的空间,这两条路的修建和开通,是我们村以后发展最大的优势。”王旭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这一新增优势,把优势转化为现实利益。第一书记工作组规划建立“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规划:即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这一党建平台、以沙兰社区为依托做好民生服务与保障、以学校、幼儿园建设为依托做好社区功能拓展;以沿街商铺和加工项目开发增加村集体收入;以生态广场的建设打造宜居环境。

  王旭介绍,在党群服务中心内部,规划预留出390平方,作为沿街商铺,对外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另外,规划600平方沿街商铺建设,租售结合,为村集体增加固定资产200多万元,现金收入140万元,每年租金10万元。

  除此之外,投资35万元,修建2194米、贯通全村排水沟;争取资金49万元,高标准修建了出村道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协调水务部门,投5万元,既是水利工程,又是景观工程的村西水渠;协调教育部门投入460多万元,新建设幼儿园,占地3。37亩,规划6个班,容纳幼儿180名,对所有本村适龄儿童免费入学……一项项为民实事,也是第一书记工作组围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积极实施的民心工程。

  临报融媒记者王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