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沂蒙 | 孝老敬老劲吹文明新风

图片



沂南县张庄镇和庄村大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围绕培育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建设新文化等重点内容,在全村营造尊老爱老、传承礼节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和美新乡村。






图片



解锁文明密码,志愿服务成为时尚

和庄村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着红色血脉和革命精神,探索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目前有八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227名志愿者,围绕“五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图片

建强实践阵地,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和庄村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的服务功能,统筹利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展厅,形成了“一厅一站一院一屋一中心”的服务模式,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参与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建优志愿队伍,发展壮大团队力量。和庄村志愿服务的历史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在计划生育最为艰难的时期,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伤残军人、老烈军属组成了“五老”协会,直至今天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以村“两委”及党员干部带头,主要以感化、帮助、服务为主,真正了解群众生活的困难,用心用力用情去帮助其渡过生活的难关。建实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服务品牌。立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制度化的目标,从建立规范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持续发展的项目保障体系、健康完善的社会参与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组建了“1+8”志愿服务队伍,紧紧围绕理论宣讲、文明风尚、教育关爱、文化惠民、科技普法、体育健身、卫生健康、生态环保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图片



传承礼仪文化,家风家训渐成篇章

“以礼”敬老,贴心孝老,传承家风与家训,用“礼”这个元素弘扬尊老敬老美德,是和庄村子孙后代“孝老爱亲,老幼有序”的家训手卷。






图片

礼节文化给生活增加仪式感。敬老礼、孝老礼、奉茶礼、致颂礼、感恩礼、叩拜礼、答谢礼等10余种礼节在和庄村卷起一股潮流,村集体连续多年开展知礼仪、懂孝道活动。每逢传统节日,“五老”志愿者挨家挨户把老人们组织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后代子孙辈们通过行“礼”致谢、诗词朗诵、节目汇演、赠送礼物等不同方式,向老年人表达感恩、孝悌,通过“孝德六礼”涵养家风。家风家训给后代注足精气神。和庄村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生息繁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贤文化、礼仪文化以及家风文化等乡风古训,饱含了为人处世的经验、劝诫子孙的智慧,深藏圣贤之道。全村24种姓氏,每种姓氏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各姓氏之间睦邻亲友、家道始兴,促成了物埠民丰、人才辈出的和庄乡风。传统节日给乡风带来文明度。借助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村集体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义诊、义剪等多种活动,让老年人享受幸福感。“五老”志愿者还趁节假日发挥余热,在翰墨书院辅导孩子们读书、练字、弹琴,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图片



挖掘文化积淀,和美乡村晒出底色

和庄村始终把文化惠民作为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文化积淀,创新文化活动方式,狠抓软硬件建设,健全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文化春风更好的惠及于民。






图片

群演模式成为文化兴村的新宠。以文化大院建设为契机,成立和庄文艺表演队等群众性文体队伍,组织以群众为参与主体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村民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率。同时借助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了“人人唱村村演”“四德工程”“道德讲堂”等文化惠民工程,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专场”,形成了全民参与、全员共享的良好格局,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文化惠民融入群众生活的日常。针对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惠民活动,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把革命红嫂的故事搬上舞台,把党的政策和沂蒙精神融入节目,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洗礼。针对群众争当先进的需求,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评比活动,通过宣传表彰身边的榜样,让群众自己教育群众。结合日常生活,创作的《移风易俗》等节目深受群众热捧。村歌嘹亮点燃向往幸福的热情。村民自行写词、作曲创作的“美丽和庄我的家”成为全村人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记录乡村风光、传承乡土文脉、凝聚人心士气、塑造良好乡风的村歌,承载着和庄村人的乡土记忆,也记录着乡村变迁和振兴的轨迹。村民们在村里唱自己的歌,在歌声中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乡风文明的的“金钥匙”。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