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临沂建设"九个十"之道德模范篇:包秀成、曹广玲

    道德模范|包秀成: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四位老人 诠释人间大孝

  包秀成是平邑县流峪镇赤梁院村人,一名普普通通小学教师,几十年间,他精心照料着父母、伯父和三叔、四位病残老人,用不离不弃的大爱书写着人间孝道。

  包秀成的母亲患先天性颅底凹陷,属于一级残疾,治疗留下了后遗症,手脚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包秀成自打懂事起便一口一口地喂母亲喝水吃饭,这一喂就是四十年,为了让母亲尽快康复,他每天架起母亲的胳膊进行训练,无论寒冬酷暑,他坚持和母亲一起训练,一遍遍不厌其烦引导母亲站起来,经过长期的康复训练,母亲终于能住着双拐走动了。但是好景不长,老人不慎摔倒并瘫痪在床,包秀成不但没有埋怨反倒照顾得更加体贴细致,为此包秀成给自己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和母亲的膳食表,贴在床头,起床、生火、洗嗽、做饭、检查大小便、擦洗身体、按摩、洗换内衣、晒太阳、洗脚等等,安排的无微不至。为了增添母亲生活的信心,包秀成常常背着母亲到处“看风景”,春日里上山采花,赶庙会镇里看戏,生活的好光景,这些年,母亲一样不落下,包秀成已经成为了母亲的双腿。

  包秀成的父亲患脑梗塞,一犯病就会休克,而他的伯父一级残疾、一目失明,三叔二级残疾、多病缠身,这不仅需要细致照顾,更要负担高额的医药费, 为了给四位老人看病,包秀成常常入不敷出,有甚至会欠债务,但他无怨无悔。让侄子花钱,伯父、三叔总觉得过意不去,但他开导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我们家有四个无价之宝”。这一席话,让围在一桌吃饭的老人们笑成一片。

  孝一日易,孝十年难,孝一人易,孝四老难,包秀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孝。如今包秀成成了远近闻名的孝老榜样,常有人问他坚持下来的理由,他的回答总是那样质朴:“羊有跪乳,鸦有反哺,孝顺父母,天经地义,照顾叔叔、大伯,只不过是尽了晚辈的本分而已,只要他们在世一天,我就要尽心尽力照顾他们安享晚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也是我最乐意做的事。”

  临报融媒记者 王众

    道德模范|曹广玲:全力帮助孩子 11位女儿的"代理妈妈"

  2008年,曹广玲参加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彻底被震撼到了。她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在甜水里,竟还有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因贫穷而不得不面临辍学。从那一刻起,她就有了个想法:要竭尽全力帮助这些孩子,让她们和同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

  之后,她积极参加各种捐款助学活动,并成了11位女孩的“代理妈妈”。11年来,曹广玲承担了孩子们全部的生活、学习费用,但她总是觉得不够,2016年,曹广玲做出了一个在他人看来“疯狂”的举动:她不顾家人朋友反对,毅然拿出70万元存款,为孩子们建了一个新家,取名博雅学苑。她要同她的孩子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她要陪着她们长大成人。

  在建设新房子最紧要的关头,曹广玲常感觉腰疼得厉害。家人带着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腰五椎体滑脱,腰五椎弓崩裂。医生警告说,这样的病情,通常是过度劳累所致,再严重些就会造成下肢瘫痪。家人强制她入院治疗,可她却哭着说道:“如果我不会去,我的那一群孩子可该怎么办?”就这样,曹广玲不顾家人的劝阻带着笨重的矫正器回到了工地,硬是忍者剧痛建成了孩子们温馨的小家。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所需花费也越来越高。曹广玲渐渐感受到了那前所未有的压力,丈夫赚的钱,都投到了博雅学苑,十几张嘴等着吃饭,全靠精打细算过日子,原本爱打扮的曹广玲,现在连一身新衣服也舍不得买。有人劝她不值,可她总是笑着说,“都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我有11个小棉袄,比任何人都温暖幸福。”

  在曹广玲善举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代理妈妈”队伍中。至今,费县已有300多位“代理妈妈”投身关爱孤困儿童的爱心事业,让那些失去母亲的孩子们,再一次体会到了到母爱的温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希望的种子,都应该在爱的滋养下下成长,这些孤困的儿童缺少了家庭的呵护,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关爱。能成为一名“代理妈妈”,抚养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事,也是光荣的事,我会继续做下去,愿每个孩子都能向着阳光快乐长大。”曹广玲憧憬道。

  临报融媒记者 王众